第06版:品鉴

从一辆纺花车开始留住往昔

文/图 见习记者 杜婷婷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伴随着脚踩纺花车发出的“吱扭吱扭”的声音,一条条棉絮通过纺花车,成了一根根棉线。这在20世纪的农村,是许多家庭曾有过的场景。 如今,农村早已今非昔比,新房林立,许多旧物都不复存在,纺花车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坡头镇坡头村村民郑兵的家里,还有一架60余岁“高龄”的纺花车。 2012年春,郑兵去坡头镇大庄村找朋友玩。他们顺着乡间小路走,来到了一个叫祖始庙的小自然村。这里有村民正忙着搬家。一位50岁左右的大哥正和人一起往院子里抬一个“大家伙”。郑兵从来没见过这种庞然大物,不禁感到好奇。 “那位大哥告诉我,这是纺花车,是他爷爷在20世纪50年代亲手做的。当时,纺花车是农家非常重要的物件。他的爷爷奶奶白天出去挣工分,晚上用这架纺花车纺棉花补贴家用。纺花车一代代传到了他的手里,却发挥不了多大作用,闲置了许多年。”郑兵说。 这是一架脚踏纺花车,高约1.3米,一根横轴上有20个齿轮,用脚踩动踏板,棉絮随齿轮转动,可同时纺20根棉线。虽然过了许多年,但这架纺花车仍能使用。郑兵说,那位大哥准备搬迁,觉得纺花车没什么用了,带着是个负担,本打算将它劈了当柴烧,郑兵看着喜欢就买了下来。 “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这么有年头的纺花车被毁了有点可惜。”郑兵说,他赶回家开车过来,当天就把纺花车拉回了家。 有了这次经历,郑兵开始思考:纺花车过去是人们常用的物品,现在却很难再见到了。那么,还有没有像纺花车一样人们不再需要的老物件?如果这些东西多的话,自己能否将其收集、保留下来,给人们留下一些可凭回忆的东西? 日积月累,郑兵收集到的老物件越来越多。走上郑兵家的二楼,能看到随处摆放的老照片、瓷缸、陶瓷罐,还有煤油灯、老式照相机、脚蹬手风琴等。 据郑兵介绍,他收藏的数百件即将消失的物品都是自己跑到各个村落收集来的,有的甚至是几代家传的珍稀物件。 郑兵告诉记者:“我总觉得这些老物件看似普通,却记录着中国普通老百姓数十年来的生活变化。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少见了,一旦消失了怪可惜的。我一定会好好保护这些老物件,把它们传下去,让后辈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人过去的生活状态。” 郑兵收藏的纺花车 一枚旧书签、一张老照片、一本老书……不一定价值连城,只要它在你的生命中有特别的意义,都是宝贝。《宝贝收藏故事》专栏,和大家一起欣赏藏品、分享藏家的收藏故事,并欢迎诸位方家来稿、指点。来稿、照片请发送至电子邮箱836979929@qq.com。

2018-03-16 文/图 见习记者 杜婷婷 1 1 济源日报 c_9031.html 1 从一辆纺花车开始留住往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