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品鉴

过墙龙:从“龙”的气质看时代气象

清代乾隆时期的过墙龙盘子

据说,现在不懂“主要看气质”这句话就不好意思混朋友圈。也不知道这是不是捧明星的一个成功案例。这也算浅显版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吧,大白话毕竟好流行。好玩的是,前几天在一个明清瓷器鉴赏群里,大家在鉴定一个龙盘时也用上了“气质品鉴法”。

在专业群里跟班是非常便捷、鲜活的学习方法,群友有扒历史资料的,有从纹样变化过程看时代特征的,有说野史的,容易走心。尤其是同时混几个专业群看一个相关主题更加有趣。

最近网上明清瓷器交流中,过墙龙盘子出现得比较频繁。虽然龙纹出现很早,从商代起就已经作为纹饰出现在青铜器上,而且遍及各代建筑、玉器、青铜、陶瓷、家具等器物,但过墙龙却是清代才开始出现的。

关于过墙龙的出现,有一种说法和清宫野史有关。据说,雍正帝刚一即位,朝野上下就议论纷纷,不知道他的皇位是正大光明堂堂正正当上的,还是“翻墙入室”巧取豪夺得来的。这也是村翁闲谈时扯不完的话题。这种说法与情绪影响到了制瓷业,渐渐成了窑工画匠创作的冲动:过墙龙图案暗示了一条龙翻墙而来。有人说,这是窑工画匠表达民间质疑的方式。更有人从专业角度解释,说早期的过墙龙大都闭着嘴,与人们不敢明言有关。还有一家报纸的专栏文章说:“由于过墙龙具有特殊暗示,且直指皇帝老儿,所以说这种碗盘只能是民窑产品。因为,这类产品是不敢登上官窑大雅之堂的,否则,一旦让聪明绝顶而才智超群的雍正皇帝发现,必定会招致满门抄斩之祸。由此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倘若古玩市场出现了官窑的过墙龙盘子,毫无疑问,那一定就是臆造出来的赝品。”

然而,现在有一些过墙龙盘子被专家断定为康熙时代,间接地推翻了这一说法。倒是从“龙”的气质看年代的说法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

马未都有一期节目结合实物把“‘龙’的气质说”解读得非常生动:清初顺治时期的“龙”都是半遮半掩的,云里雾里,一身三现,乃至五现、七现,甚至九现,这是因为每遇改朝换代,百姓都会小心翼翼地处在捉摸不定的生活状态之中,不知未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龙”的遮遮掩掩就顺理成章了;康熙除鳌拜,平三藩,自幼即显出政治天赋,因而康熙一朝的龙纹形象生猛,透着一股关外的生猛劲儿,而有的苍龙则是一副任重道远的神态;雍正是清朝入关十帝中登基时最年长的,心智非常成熟,加上清朝入关后提倡汉学,而雍正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对龙纹的理解比年轻时的康熙深刻,因而雍正瓷器上的龙纹带着汉化的痕迹,一看便知皇室成员修养极好,且政治上无后顾之忧;乾隆一朝龙纹瓷器数量巨大,遍及朝野,因乾隆每每以天朝自居,对臣民放任,从不追究民间瓷器纹样是否僭越,由此造成龙纹千姿百态,蔚为大观,官窑的龙纹中,有的“龙”踌躇满志,有的则是一副阿谀奉承之相,有的一副唯我独尊的皇家气派,而民窑的图案中,有的龙做嬉戏状,有的龙做和善状——将乾隆时期的龙纹排成队就会发现,全是歌舞升平之相,不再有艰苦创业、承前启后的气象了。马老说,乾隆一朝,这场大戏自始至终都唱得有声有色,有板有眼,有投入,有喝彩,掩盖了积攒60年的一切问题。

老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骗过天下人的眼睛。窑工画匠恐怕也不会想到,他们用最真实的感受,把历任皇帝的作为诉诸笔端,让后人在观赏这些图案时对照历史,回味无穷。写到这里,惊出一身冷汗——踏踏实实才是做人的根本,自欺或欺人早晚都是要露马脚的。

2018-03-16 文/图 烟丝 1 1 济源日报 c_9029.html 1 过墙龙:从“龙”的气质看时代气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