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品鉴

风樯阵马 沉着痛快

米芾《蜀素帖》赏析

李向军,1974年11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源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 李向军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有“米襄阳”之称。他善诗文,工书画,精鉴赏。其最善临古人书迹,往往乱真。在书法上,他与苏东坡、黄庭坚、蔡襄并称 “宋四书家”。

史传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人称“米颠”。他6岁熟读诗百首,7岁学书,10岁写碑,21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米芾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史载米芾“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米芾作书十分认真,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一首诗,写了三四次,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这种创作态度的严谨、执着、认真,正是我们应该提倡、学习的。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书法成功的原因。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他受5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都有出处:“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对欧体的模仿;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章法上,他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我们观其《蜀素帖》可窥一斑。

米芾的《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书于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是其38岁时在蜀素上所书。蜀素是四川造的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相传为邵氏所藏,欲请名家留下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因为丝绸织品的纹路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而米南宫见了它却“当仁不让”,拿笔一挥到底。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较多的枯笔,使此帖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此帖用笔多变,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米芾喜“八面出锋”“刷字”的独特风格。

《蜀素帖》开始尚出以行楷,愈到后面愈飞动洒脱,神采超逸。结构奇险率意,变幻灵动,缩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左低右高,秀丽颀长,而又风姿翩翩。用笔纵横挥洒,提按分明,亦中亦侧,不燥不润,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对比强烈,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完美结合。

《蜀素帖》明代由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鸿绪、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

宋代书法,继晋承唐,开创了一代新风。以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为代表,把书法艺术推向了又一高潮。米芾的《蜀素帖》是经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的书法经典,苏轼评论它“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2017-08-18 米芾《蜀素帖》赏析 1 1 济源日报 c_13686.html 1 风樯阵马 沉着痛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