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白驹过隙,犹记2020年为李湘臣老师《冬秋采撷》(上部)作序的场景,恍若昨日。彼时,她笔下灵动的文字与对文学炽热的赤诚,便深深触动了我。如今,时隔数载,她又携《冬秋采撷》(下部)欣然走来,这份在文学道路上始终如一的执着耕耘,着实令人由衷钦佩与欣喜。
湘臣老师生于194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深厚的文学底蕴如源头活水,滋养着她的创作之路。数十载的岁月沉淀,赋予她洞察生活的敏锐目光与驾驭文字的非凡功力。她的作品,是岁月智慧的凝练,更是对生活热爱的深情写照。
在散文《墨痕》中,李湘臣老师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充满诗意的日常图景:“晨起时,喜鹊在窗前欢唱穿梭,有的还悄悄爬上窗棂。我推开半扇窗,清风便溜了进来,在书桌上乱翻,且偷窥昨晚的残稿。”她赋予喜鹊与清风人的灵动感,将平凡的清晨瞬间点亮,充满生趣。砚台“墨池已被磨出浅浅的凹痕,像老人眼角的皱纹”,这般精妙比喻,既诉说着她与文字相伴的漫长岁月,也传递出创作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尽显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与高超的文字表现力。
李湘臣老师的诗歌创作同样令人赞叹。在《鹧鸪天・咏夏日睡莲》里,“柳柔风薰绿满塘,云飞澄碧映湖江。翠衣层叠连清梦,素朵千枝有梵乡”,她宛如一位丹青妙手,巧妙运用“柳柔”“绿满塘”“云飞澄碧”等意象,以清新雅致的笔触,绘就夏日睡莲清幽之景。词句间色彩交织,意境空灵悠远,让读者仿若置身江南荷塘,微风拂过,满鼻皆是睡莲清香,沉醉于如梦如幻的诗意境界。而《鹧鸪天・父女情深》中,“拨开混沌到人间,牵肠扶我到华年。父生母鞠天真在,言教身传情意绵”,以直白而深情的语言,将父女间深厚绵长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诉而出。无须繁复修辞,字字饱含深情,直击读者内心柔软处,唤起人们对亲情的深切共鸣,让人深刻体会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力量。
她的新诗《洛河的诉说》更是情感与文化交融的佳作。“我是大地古老的琴弦/从《河图洛书》的纹路里醒来”,开篇便以精妙的拟人化比喻与深厚的文化意象,赋予洛河灵动生命力与历史厚重感;“周王朝的青铜,盛唐的月光/都沉在泥沙下,静默无言”,用极具画面感的词汇勾勒出洛河见证的朝代更迭,尽显岁月沧桑;“如今我的波光被霓虹点燃/浪花张开无数香唇/诉说今欢”,新颖的通感手法与拟人描写,生动展现洛河在新时代的活力。
她以文字为舟,带领读者穿梭于洛河的悠悠历史与当下生机之间,将个人对洛河浓烈的情感,与洛河承载的千年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使诗歌既有个人情感的温度,又蕴含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字里行间,岁月的涟漪仿佛在洛河水面缓缓荡漾,让人深切感受到她对家乡、对民族文化深深的眷恋与敬意。
这部《冬秋采撷》(下部),收录了她近年来发表于各地报刊的佳作,每一篇都是她在文学园地里辛勤耕耘的硕果,是她与时光深情对话的结晶。即便已至耄耋之年,她对文学的虔诚与热爱从未稍减。正如她在《墨痕》中所悟:“写作这件事,到老方知是文字在写人,不是人在写文字。”在漫长的创作生涯里,她与文字早已融为一体,文字成为她表达自我、记录生活、传递情感的灵魂媒介。她以笔为剑,在稿纸上披荆斩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文学人生。
翻开这部诗文集,仿若打开一扇通往湘臣内心世界的大门。跟随她的文字,我们得以领略生活的万般美好,感受人性的温暖光辉,体悟生命的深邃真谛。她的文字,时而如春日溪流,缓缓流淌,温润心田;时而如激昂乐章,奏响生命强音,振奋精神。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摹,还是对人间情感的深情歌颂,都充满独特魅力,引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她的诗歌与散文,恰似明镜,映照出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映照出她内心的纯净善良,以及对文学、对生活永不熄灭的热爱之火。
衷心祝愿湘臣老师在文学创作之路上继续昂首阔步,砥砺前行。愿她以笔为翼,以墨为风,在文学的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为我们描绘出更多绚丽多彩的篇章,也满心期待未来的日子里,她身健笔健,能为读者提供更多优秀作品,让人们在她的文字世界里,收获更多感动与惊喜。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