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陵园,简称“韩园”,位于孟州市洛常路北侧韩庄村,南边不远处是黄河。河水汤汤,娓娓讲述着韩愈波澜壮阔的一生。
韩园始建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绿树掩映下,来来往往的游客或祭拜凭吊,或参观游览,或学习交流,大家在怀念这位“百代文宗”的同时,也从其文学成就和思想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颠沛流离志不移敏而好学未怠惰
公元768年,韩愈出生于河南河阳县(今河南孟州)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上曾在北魏时期因功封王,父亲韩仲卿,先后担任过武昌县令、秘书郎等。哥哥韩会,曾做过中书舍人(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对韩愈而言,可谓“官宦之后”。
然而,命运对韩愈异常残酷。他3岁时,父母双亡,跟随兄长韩会生活。12岁那年,兄长溘然离世。韩愈和侄儿只能由寡嫂郑氏抚养,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悲惨的童年经历,让身处逆境中的韩愈认识到,只有努力,才能出人头地。
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开始读书,10岁能写文章。在韩园的文献展览馆中,有很多关于韩愈勤奋苦读的文献资料。如在《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中,韩愈自述“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意思是:我努力学习,并且身体力行有好多年了。
韩愈这种孜孜不倦精神令我们动容,启迪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你怀揣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发奋努力,就能抵达梦寐以求的山川湖海。
古文运动倡导者成语创作第一人
韩园大门外的楹联上,刻着两排金光闪闪的大字:“绝代文豪当日孤军奋战,无双遗产如今万众观摩”。“绝代文豪当日孤军奋战”,指的是,唐代,一些文人延续南北朝追求对仗工整、声律和谐、浮艳华丽的文风,喜欢写骈文,导致花架子大于干货。于是,韩愈提倡恢复先秦两汉时期朴实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文学要言之有物,特别是要做到“文以载道”。
在不被文坛理解的艰难岁月里,韩愈通过一篇篇震古烁今的文章,践行着自己的理论主张。诸如,在《师说》中,韩愈抨击了当时受门第观念影响,“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并在文末表明态度:周围的任何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耻于拜师学习。
除了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韩愈是中国历史上创作成语最多的文人。他一生创作330多个成语,今天有很多成语,出自他的诗文。如,成语“不平则鸣”出自他的《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成语“一视同仁”出自他的《原人》:“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此外,诸如“力挽狂澜”“地大物博”“秀外慧中”“冥顽不灵”“面目可憎”“飞黄腾达”“蚍蜉撼树”,等等,也都出自他的诗文。
行走在韩园的牌楼与神道两侧,能看到韩愈的后人、学者等挥毫泼墨,在条幅上写下的韩愈创作的一个个成语。一幅幅迎风飞扬、带着墨香的条幅,体现了人们对韩文公才华与创作的肯定和褒扬。
欲为圣明除弊事情系苍生怀大爱
韩愈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熟读经史,恪守儒家圣道,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奋斗目标。为官后,他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割据,为皇上分忧;提倡“仁政”,反对暴敛横征,替百姓解难。
长庆二年(822年),镇州发生大规模叛乱。满朝武将,无人请缨上阵。此时,已是54岁高龄的韩愈,决定独闯叛营。得知此事的唐穆宗,立即派使者快马加鞭,追赶韩愈,“侍郎可以便宜行事,不必亲入镇州”。可是,韩愈听后义正词严地回答:“止,君之仁;死,臣之义!”
针对此事,韩愈专门作诗以明心志:“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字里行间,呈现出一位赤胆忠心、披肝沥胆的仁人志士形象。
对待国家,韩愈肝脑涂地;对待百姓,韩愈爱民如子。
唐宪宗李纯热衷于佛教,耗费巨大,使整个长安城陷入疯狂信佛的地步。更甚的是,李纯要迎接佛骨入宫,举行祭祀活动。此番劳民伤财之举,让韩愈不满,写下《谏迎佛骨表》,希望皇上多为民生社稷考量。没曾想,唐宪宗不仅未认真听取建议,反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将他贬至遥远的岭南地区。
虽然前途渺茫,但是身处人生至暗时刻的韩愈并未畏缩不前,哪怕是粉身碎骨,也不变“好收吾骨瘴江边”的决心。
韩园中央,伫立着用花岗岩浮雕铸成的韩愈塑像,高3.3米,是根据韩愈生日“农历三月初三”而定,连同底座共5.7米,象征着韩愈57年的人生经历。仰望塑像,只见韩愈手持文书,满目忧思,仿佛倾诉着一个忠臣国士对国家、对人民至死不渝的无限深情。
沿着笔直的石阶小路,穿过飨堂,来到韩愈墓前。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瞻仰着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巨擘。
当落日的余晖褪尽晚霞的最后一抹酡红,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一步步离开了韩园。其实,真正的“到此一游”,从来不是照片的留存、画面的定格。像韩愈这样一位受历朝历代敬仰的名人,值得我们慢慢研读、考究。其留下的那一段段斑斓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