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三是深厚产业基础提供了先发优势。济源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等领域产业基础较好,应用场景丰富,同时拥有22年的纳米技术积淀,2003年即与河南大学共建济源纳米中试基地,2015年该基地升级为国家级平台(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依托全国唯一布局在省级化工园区的纳米材料产业园,顺利打通“实验室—产业化”闭环。
四是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比较成熟。济源纳米中试基地具备覆盖小试、中试、工程验证及测试评价的全链条能力,创新成果丰硕,2019年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先后承担完成多项国家计划课题,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累计75项,成功合成100多种纳米杂化材料。该基地持续产出核心专利并推动成果转化,成为技术攻坚与产业升级的强劲“引擎”。
济源的转型选择,是国家及省战略引领、产业未来优势、地方深耕积淀与硬核科技支撑等四个维度协同发力的结果。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加速实现从材料大市向材料强市的跨越升级。
记者:在当前国家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背景下,济源作为中原地区纳米材料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如何通过创新实践展现地方担当?
徐衣显: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背景下,济源作为中原地区纳米材料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践行地方担当:
一是党政高位推动,集成政策与资金赋能。济源示范区高度重视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成立市级链长专班系统性破解发展难题;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专项扶持创新项目;推行“人才新政33条”,柔性引进高端技术人才;给予河南大学中试基地每年500万元稳定资金支持,保障科研平台持续运转。同时,落实研发加计扣除、高企税收减免等政策,积极构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全面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二是深化政产学研协同,突破技术转化瓶颈。面对本地高教资源短板,我们秉承开放合作的态度,与中科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共建研发平台,整合顶级智力资源,同时依托深耕纳米研发22年的河南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构建覆盖小试、中试到工程验证的全链条能力体系,近3年推动25项核心专利产业化,形成“技术研发—产业转化”的闭环生态。
三是夯实产业园载体,打造全周期服务体系。济源着力打造建设全国唯一的省级化工园区纳米材料产业基地,首创“三级载体梯度”发展模式:中试育种层,依托国家级中试基地破解实验室到生产线转化断层问题;孵化育苗层,初创孵化园提供“拎包入住”标准化空间;产业成林层,规划3000亩产业转化园为孵化成熟项目提供产业化发展空间。同时,投资4000万元建设检验检测共享平台,帮助企业降低40%成本,并配套建设双水源、双电源、集中供汽及专业污水处理厂,为纳米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济源以战略定位聚力纳米赛道,以开放生态聚合创新要素,以闭环服务聚焦产业痛点,为内陆城市突破“卡脖子”技术、服务国家新材料安全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