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创新服务模式 架起“连心桥梁”

本报记者 张佩佩 通讯员 陈卫芳

优化营商环境是培育和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之举。近年来,济源聚焦外籍人士居留便利与外资企业发展需求,以精细化服务破解涉外管理难题,以高效化举措赋能企业发展,创新推出“三级提醒”服务机制、惠企办证“组合拳”与跨境服务一体化模式,为涉外经济发展筑牢“安全屏障”、注入“服务暖流”、架起“连心桥梁”。

济源针对辖区常住外籍人士签证管理精准度不足、逾期风险较高等问题,创新构建“分层预警、多方联动”的签证到期提醒机制,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防控”的转变。提前3个月通过电话向外籍人士推送签证到期提醒,明确延期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及咨询渠道,确保政策信息“直达指尖”;距签证到期1个月时,依托外资企业联络员制度,由企业专人对接外籍员工,协助梳理材料清单、预约办理时间,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到期前3天,由社区民警根据登记信息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或电话提醒,对行动不便的外籍人士提供代办指引,形成“线上+线下”闭环防护。今年以来,通过全周期、多层级的提醒服务,辖区外籍人士签证逾期问题实现“零发生”,涉外纠纷发生率持续保持为零,以精细化管理夯实涉外服务基础。

聚焦外资企业外籍员工办证流程繁琐、审批周期长等问题,济源以政策创新推动服务提质,推出“便民惠企十项措施”,让企业切实感受到“审批瘦身”带来的发展红利。针对重点外资企业外籍高管、技术骨干等关键人才的办证需求,开辟“专人对接、优先受理”绿色通道,免于排队等候,实现“即到即办”;通过梳理审批环节、简化材料清单、强化部门数据共享,将外籍员工工作类居留许可、签证延期等事项的平均审批周期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办理效率提升34%;建立外资企业“一企一档”服务台账,定期走访收集办证需求,对17家重点外资企业的43名员工提供“全程帮办”服务,确保企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通过高效审批与精准服务的双重保障,为企业人才引入抢出“黄金时间差”,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外资企业在济发展更安心、更舒心。

(下转第二版)

2025-08-19 本报记者 张佩佩 通讯员 陈卫芳 1 1 济源日报 c_127203.html 1 创新服务模式 架起“连心桥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