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
一、流行期
夏秋季(5~11月)为流行期,8~10月为发病高峰期,与媒介伊蚊活跃期(气温>25℃)高度重合。
二、传播途径与传播特点
人与人之间不直接传染,登革热的传播遵循“患者→伊蚊→其他人”的链条,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病毒通过伊蚊叮咬感染者后,在伊蚊体内增殖8~12天,再通过叮咬健康人完成传播;潜伏期1~14天(多为5~9天)。
三、易感人群
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经一定潜伏期便可能发病,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登革热病人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病人误认为自己得了流感而延误治疗,典型症状可概括为“高热+三痛三红+皮疹”:
1.高热:突发体温升高至39~40℃,持续2~7天,部分患者出现“双峰热”(退热后再次升温)。
2.三痛: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及关节痛。
3.三红:面部、颈部及胸部潮红,伴结膜充血。
4.皮疹:病程第3~6天出现,常见四肢或躯干的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部分融合成“皮岛样”红斑。
5.其他症状:恶心、呕吐、皮下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重症患者可能出现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五、如何预防登革热
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或疫苗,预防核心是防蚊灭蚊:
1.清除孳生地:
定期清理室内外积水容器(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水生植物每3~5天换水并清洗容器。
填平洼地、疏通沟渠,避免积水滞留。
2.个人防护:
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驱蚊剂。
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或电蚊拍,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日出前后及黄昏)逗留于草丛。尽量避开两个高峰时段:伊蚊活跃期为上午7~9点、傍晚16~18点,避免在这两个时段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减少在潮湿且林木繁多的区域逗留。
3.疫区管理:
从流行区返回后,若14天内出现发热,需及时就医并说明旅行史。
患者需防蚊隔离至退热后24小时,防止病毒扩散。
4.环境清理:
清积水:及时清理饮水机、花盆底托里的积水。
勤换水:家中水生植物定期换水(建议2~3天换一次)。
讲卫生:常打扫,保持家中干净卫生,避免潮湿环境;闲置废弃容器需清除或翻倒。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