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王屋山下麦浪翻滚,收割机的轰鸣声裹挟着瓜果香,奏响了济源大地丰收的乐章。与此同时,从北京传来的“丰收捷报”更是让全市人民为之沸腾——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济源市成功通过复查,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这一崇高荣誉。
这是济源自2015年首获该称号以来,第4次摘得这项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最高荣誉。
十年风雨兼程,十载文明接力。在这片孕育愚公移山精神的土地上,济源人民以新时代愚公的韧劲,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血脉。从城市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到市民文明素养的显著提升;从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到城市治理精细高效,济源用持之以恒的文明坚守,收获了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果实。
精神传承的深耕细作
进城入村,厚植文明沃土
“从城区主干道到乡村小道,济源这些年变得越来越干净有序,市民的文明素养也明显提升了。”近日,当谈及济源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已在济源工作生活十余年的刘鹏飞深有感触地说。这位来自开封的“新济源人”,自2015年来济工作后,便在此安家落户,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点滴变化。
“大到道路拓宽、老旧小区改造这样的大工程,小到路边的花草养护、‘烟头不落地’这样的小细节,济源都做得很不错。”作为一名“新济源人”,刘鹏飞对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如数家珍。那些扎根山区一心想要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驻村第一书记,那些每到汛期就每天驻守在黄河边上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乡村志愿者,那些每隔一段时间就进村庄、入社区为群众义诊的医护人员……正是这些鲜活的当代愚公群像,让刘鹏飞深刻理解了济源文明创建的精神密码。“就像愚公移山时日拱一卒的坚持,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呢?”他说。
最让刘鹏飞为之动容的是济源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城乡同步”:济源文化城上演的豫剧,时不时就会出现在王屋山深处的村落,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和市区一样的文化盛宴;邵原镇随处可见“讲文明 树新风”的墙绘与自然景观融合,成为生动的文明宣传阵地……“这种城乡同频共振的文明创建,才是真正有温度的民生工程。”他忍不住感慨道。
作为全国唯一的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全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近年来,济源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将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市同步的创建格局。通过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坚持“一盘棋”思想,实施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城乡环境改造、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