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一河碧水向东流

□赵群 冯淑娟 付卫东 齐新颜 郑海波

黄河自小浪底突破最后的峡谷束缚,奔腾向东。千万年的沉淀,沉淀!终有了广袤华北平原的富庶和繁华。

在一定意义上,济源是华北平原的起点。地利优势,让济源全域尽情享受黄河的滋润和馈赠。悠扬的渔歌,穿透黄河的咆哮,传唱千年。生于斯,长于斯,世世代代的济源人,对黄河的情感饱满,对治理和利用,期待千年,实践千年。

新时代,党中央部署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2019年9月18日和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兰州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次又一次在波澜壮阔的治黄史上写出新的篇章。

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济源立战略、谋长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举全域之力,积极探索具有济源特色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努力在“四高四争先”上走在前作示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荏苒时光之中,济源人弦歌不辍、步履铿锵,为新时代“黄河大合唱”贡献出独属济源的最强音符。

大河清,天下宁。

在济源小浪底北岸新区,名闻史册的河清、蓼坞古渡遗址隔河守望,昔日的荣耀湮灭在历史长河里,如今是静谧的湿地公园。黑鹳、白鹤、天鹅等在丰茂的草木中栖息,在浩渺的水面嬉戏。太空舱民宿点缀其间,让这里成为济源、焦作、洛阳、郑州等地居民周末出游的首选地。

河南资深媒体人史颂光见证了这方天地今昔迥异的变迁。在职业生涯内,他四十年如一日研究和报道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笔下满写着沿岸群众由穷到富,黄河水由黄变绿的辉煌进程。

大河清,从千古祈愿照进现实,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竣工,黄河下游的黄水浊浪戛然消失。

工程开工初期,4万济源群众抛家舍业,搬离故土。竣工后,持续推进的库区生态修复和移民帮扶,济源为黄河安澜筑起首道防线。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济源率先融入协同治理体系,与沿黄城市守望相助,按下“大规模开展沿黄生态治理,全域掀起生态环境保护热潮”的加速键。

随着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和法律的先后出台实施,济源彰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独特优势,以行政体制改革的扁平化架构,立足全域统筹谋划,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工作规划,高效率高质量组织推进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凝聚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和市委、市政府出台《济源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济源在黄河流域中的资源禀赋、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和工作要点,统筹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济源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通过调研、视察、听取报告等方式,依法有效监督,全力推动重大战略和有关法律制度落实见效。

济源市政协联合周边地市政协,聚焦沁河等黄河支流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协同治理良策,努力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济源司法部门多层次建立司法协作机制,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解决黄河流域生态领域突出问题,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为实现高水平保护夯实法治保障。

济源各级各部门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林长+检察长”制、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压实生态责任,考核监督,实现了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动。

小浪底大坝上溯20公里,是黄河三峡景区,高峡平湖,碧水青山。

美景来之不易。黄河两岸,山高坡陡,石多土薄,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难住济源人。老愚公移山,新愚公绿山,曾经的荒山秃岭,随着20多万亩人工林生机勃发,济源沿黄区域困难地造林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广泛推广。

保存率在90%以上,坚定了济源人逐“绿”前行的脚步,加快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积极打造沿黄干流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全面提升黄河流域济源段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全域森林覆盖率达45.58%。济源人打造出了黄河流域的“塞罕坝”。

“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济源在干支流治理上做足“加法”,统筹做好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多项工作,全方位筑牢沿黄生态安全屏障网。

如今,通过绿化工程、飞播造林、崖壁植树、地貌景观恢复等工程,共新增林地1383余亩,修复矿山环境5.8万亩,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改善矿区地貌景观及周边生产生活环境。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后,作为河南省唯一一个典型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长河落日,绚丽晚霞,在黄河上形成美丽倒影。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是摄影爱好者李鹏经常光顾的地方。通过无人机航拍,他拍下多组草木葱茏、白鸟飞翔、滩涂竞天的黄河湿地生态美图。

济源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编制湿地保护规划,持续深化“四水同治”“五水综改”,强化沁河等黄河支流生态治理,实施小浪底水库库周地质灾害影响处理、河道采砂综合整治,实现河湖“四乱”问题动态清零。规划实施黄河湿地生态修复、蟒河生态修复等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连地湿地公园、蟒河湿地公园等建成投用。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整治坡耕地等工作,实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形成“一体规划、一体推进、一体修复、一体管护”的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济源模式”。

通过持续加大对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修复的投入,济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色更足,黄河、沁河、蟒河、湨河、盘溪河等城市河流河清岸绿的生态底色进一步擦亮。

守护好黄河母亲河长久安澜,济源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中补齐了生态短板、彰显了济源担当。

在济源,村名后缀有“新”字的,多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村。

思礼镇洛峪新村南,是一片旱地。多年前,村里上蔬菜大棚,搞养殖小区,因为缺乏经验,几番折腾下来,土地被闲置了。直到前年,村党支部书记卢悦东决定重操渔民旧业,在那片旱地上建起“智慧渔场”。旱地里唱响的渔歌,最终激活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力助推了济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二。

蔬菜制种是济源乡村振兴中的主导产业。

在坡头镇毛岭村,蔬菜制种大户张英杰承包了村里的13座大棚,10个大棚里都搞起了瓜类制种,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济源目前拥有种植户1万多个,全市6万亩十字花科蔬菜制种田年产种子4500吨,占国内市场份额超45.7%。蔬菜制种产业覆盖一半以上乡村,成为济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主导产业。

而今,济源作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合作关系。种业振兴,成为河南省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新的样板。

冬凌草是济源的地理性标志产品,冬凌草产业也成为济源乡村振兴的又一个亮点。今年,克井镇枣庙村群众种植的冬凌草又迎来丰收季。51岁的枣庙村党支部书记张红霞说:“质量高的鲜草能卖到3元一公斤,干草能卖到5.8元一公斤!”

济源“一村一品”战略唱响了农民丰收的好年景。如今,在济源农村,不但产业兴旺,而且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画卷在济源徐徐展开。

济源将美学顾问制度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同步实施“共享乡村·唤醒老屋”计划,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特色风貌提升,积极探索乡村建设运营新模式,培育乡村发展新业态,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新途径。截至目前,济源示范区11个镇、30个已挂牌的休闲旅游村庄以及19个新建、续建的休闲旅游村庄均聘请了村级美学顾问参与镇、村整体规划建设中。

济源南山产业旅游路,也是一条沿黄生态观光带。22个景点有机串联,将蔬菜制种、生态养殖、林果采摘等产业有效贯通,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产业路、观光路、乡愁路、振兴路。

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大抵是一个乒乓球和地球的对比。原本是科学概念,如今被越来越多的济源人熟悉。纳米材料产业园的兴建,让纳米产业成为济源工业的名片之一。

在位于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124车间的济源星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少征说,如此细微级别的纳米材料,作用与价值却非常大。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纳米级银包铜,突破了在600纳米铜球表面均匀包覆银的技术难题,将光伏电池板成本降低15%。该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已在国内首家实现量产。

历史上,有色、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是济源的工业根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济源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着力点,围绕循环经济主线,以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升级改造为抓手,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新兴产业以特取胜和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加快打造产业强市,全力推动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型。

(下转第二版)

2025-05-20 □赵群 冯淑娟 付卫东 齐新颜 郑海波 1 1 济源日报 c_124660.html 1 一河碧水向东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