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膜”法焕新

济源农田上演“白色污染”破解记

本报记者 史方方 宋伟峰 通讯员 葛军

初夏,在双峰山脚下的克井镇酒务村,阳光为制种白菜田镀上一层金边,饱满的角果将茎秆压得低垂,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作物的清香,呈现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种植户苗全孜拨开繁茂的枝叶,指着相邻的两片试验田,满脸喜色地向记者分享自己的发现:“覆着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制种蔬菜,植株粗壮挺拔,长势明显比传统地膜地块的要好,而且随着制种生长,地膜都快‘消失’啦!”

这话瞬间吸引了一众种植户,大家围拢过来,有人俯身触摸土壤,有人举着两种地膜碎片反复比对。这是示范区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日前组织的地膜科学回收利用现场观摩活动,让田野变成了露天课堂。

“降解后的物质真能肥田?”“遇到倒春寒会不会影响分解?”……面对种植户们的问题,受邀前来授课的重庆交通大学沙漠生态研究院副院长赵朝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种地膜以淀粉等天然材料为基料,就像给土壤织的智能毛衣——前期保温保墒,后期自动降解,同时释放出有机物,相当于给土壤添加了‘营养剂’。”

农用地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资,在蔬菜制种等产业中作用显著。但随着近年农膜用量攀升,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壤结构,“白色污染”已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瓶颈。

赵朝华主要从事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他介绍,传统地膜在土壤中几年仍保持完整,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根据作物的生长期自然降解,可大幅减少农田地膜残留。

示范区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站长贾永贵介绍,为破解地膜问题,济源自2019年起,连续5年在烟草、蔬菜制种上开展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试验,并于去年成功争取到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对科学用膜的种植户予以奖补,加速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在济源农作物上的推广。

小郭富村的百亩制种萝卜田正是项目实施地块之一,目前制种田里的地膜部分已经完全降解,还有些呈现蜂窝状,进入降解关键阶段。

两块不同的示范田,同样的效果,让种植户切身感受到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优势。

“以前收完作物要雇人捡膜,现在使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可以自然降解了,省时又省力。”种植户王艳芬表示。

“采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每亩补贴60元,亩均增产3%,还有省下的人工费,综合效益……”不少种植户计算着经济账、生态账。

为了让种植户更系统了解地膜污染防治、可降解地膜特性应用,农业部门还组织了室内专题培训。从田间到课堂,从实践到理论,一场关于农业绿色转型的变革在济源大地悄然推进。

“今年的目标是实施全生物可降解地膜0.92万亩,持续以项目为引领,守护耕地土壤环境。”贾永贵表示,这不是简单的产品替代,而是耕作方式的革新,当环保意识转化为生产自觉,农业绿色发展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2025-05-19 本报记者 史方方 宋伟峰 通讯员 葛军 “膜”法焕新 1 1 济源日报 c_124636.html 1 济源农田上演“白色污染”破解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