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旬,谷雨,我与一位朋友到济源王屋山旅游。只见道旁杂花烂漫,山岭上槐花怒放,起伏的群山上一派郁郁青青。
随众人乘索道而上,犹如腾云驾雾一般,往下看,是万丈深渊,朝上瞅,是浮动的缭绕云气。及至金顶,远眺黛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这山,便是愚公当年立志要移走的王屋山了。
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一日,他忽发奇想,竟要率子孙叩石垦壤,以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我立于山巅,忽觉脚下岩石微微颤动,似是那操蛇之神犹在惊惧。想当年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我沉浸在愚公移山的寓言中良久,对愚公移山这件事越发觉得不可思议。朋友一本正经地说:“寓言虽然终归是寓言,但是其精神却穿透几千年,至今犹在。”
是呀,这种“坚定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也表现在“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传说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精卫、夸父、愚公,表现出的俱是面对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是信念如山的坚定,是“虽九死其犹未悔”、万死不辞的不可动摇。
这种坚定信念、自力更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精神,千百年来早已融入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一代代人延续的生命基因。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讲到愚公移山。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他说的“上帝”,不是别人,正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这让我进一步想起太行山深处那些凿山开挂壁公路的村民,想起在伶仃洋上日夜奋战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想起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普通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团结一心,奋力用双手用鲜血用生命逆天改命,敢为人先,勇往直前,才有了我们今天平安富足美好的生活。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观今日中国,半导体国产替代率已从15%升至45%,占据全球份额近三分之一,CIPS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2025年第一季度覆盖128个国家与地区,这些何尝不是新时代一点点儿“叩石垦壤”的结果?回望历史,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导航,从高铁网络到5G技术,哪一项不是在封锁与打压中我们胜利突围?我们始终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上下同心,迎难而上,中国经济巨轮一定能行稳致远。
正如王屋山上的云雾终会散去,眼前的困难也终将成为过去。那些曾经看似不可逾越的高山,终将在我们共同拼搏进取中,化作通途。
这或许就是愚公移山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山的高度永远不变,但人的精神可以不断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