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可考历史远至周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都能见到同类器物。南北朝时期的墓葬画像砖上,已多见与当下形制相同的古琴形象。自此,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再未发生改变。唐代,斫琴技艺和记谱方式的发展,特别是减字谱的出现为琴曲流传贡献卓著。至今,减字谱仍为琴界所通用,传承已逾千年。宋元明清,气象各异,而古琴与文人的关系愈加紧密。山水诗情与家国情怀被寄于琴曲中,形成了众多古琴流派及琴谱。
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的动荡与转型,古琴也经历了暗淡时期。1956年,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主持的调查在国内开展,当时能够演奏古琴者已不足百人,近3000首琴曲中,只有70余首被传承演奏。
2003年,古琴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的20余年,尤其是近年来,古琴焕发勃勃生机,成为保护成效最显著的非遗项目之一。目前,已有31位古琴艺术家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现有琴馆485家。从古琴制造产业的数据分析,年新增学琴者逾10万之众,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年轻琴人增速迅猛。在乐律学、演奏技巧、艺术内涵、传承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特点的古琴艺术,成为许多当代青年拥抱“国潮”、张扬文化自信的“最佳选择”。
2020年以来,各级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联合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等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活动,其中“把遗产交给未来——昆曲古琴名家名曲进百校”“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遗演出季”等活动已形成品牌效应。受众人数也快速扩大,古琴成为民众日常音乐生活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曝光度最高的艺术形式之一。
历史上的古琴艺术多为文人寄情,地位虽高却未免“知音难觅”;如今的古琴,真正走进了民众的艺术生活。从来没有哪个时期,古琴在如此多人的手中被奏响,在如此丰富的场景下被倾听。属于古琴的美好时代,已然到来。
(冯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