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菜“芯”的甜头 济源尝到了

(上接第一版)只要按标准种植管理,收获的种子企业按照约定价格照单全收。有了“定心丸”,蔬菜制种很快呈现出“滚雪球”效应,从王屋山区到丘陵地区、再到周边县市,种植面积呈几何倍数增长。截至2024年年底,济源就有256个村发展蔬菜制种,惠及1.2万名农户,蔬菜制种品类发展到30多类、1000多个品种,蔬菜制种企业多达26家,蔬菜种子出口至美国、荷兰、瑞士等20多个国家。

截至2024年年底,济源蔬菜制种面积接近7万亩、年产值达5亿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055元,居全省第2位,城乡收入比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蔬菜制种鼓了农民“腰包”的同时,由此衍生出来的化肥、农机、运输等农民合作社,也让每个村的“家底”逐渐厚实起来。截至2024年,济源525个行政村(居)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超5万元,10万元以上的村(居)占比达84.76%,100万元以上的村(居)占比达17.9%。

“农业芯”赋能“中国芯”

为了让蔬菜种子成为含金量更高的“金种子”,济源通过科技赋能,实施种业振兴。3月25日,记者走进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正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智能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我们引进了国内领先的智能化育苗系统,每一秒都为种苗生长创造最佳环境。”该公司总经理王国强说。

记者来到济源市蔬菜制种大数据中心,这里的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市蔬菜制种基地的墒情、气象、病虫害等数据信息。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了覆盖全市的蔬菜制种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对蔬菜制种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极大提高了种子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济源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无人机植保等现代农业技术,更使蔬菜制种产业发展如虎添翼。与此同时,济源制种企业还与多家科研机构“联姻”,合作开展种子繁育技术攻关。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3年,济源就建立了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和河南省十字花科蔬菜种子繁育工程技术中心。2022年,国家洋葱特色物种育种联合攻关首席专家吴雄扎根济源,成立了我国首个长日照洋葱杂交育种分子实验室。

科技赋能、数字赋能、人才赋能、财政赋能使蔬菜制种不仅成为济源农业的“底盘”,还塑造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农业芯”——育出的6个洋葱新品种,已从根本上解决了国外对我国长日照洋葱种子的“卡脖子”问题。

(原载于2025年3月29日《河南日报》)

2025-04-02 1 1 济源日报 c_123288.html 1 菜“芯”的甜头 济源尝到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