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山岭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5%,土地分散、零碎,无疑成为制约其农业规模发展的瓶颈。但济源避短扬长,因地制宜发展蔬菜制种,使其成为引领山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同时,以白菜为代表的十字花科蔬菜种子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45%以上。全国每三颗大白菜种子中,就有一颗来自济源。济源也因此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
“金种子”拔掉“穷根子”
眼下,正是白菜制种管理的关键期。3月25日,在地处王屋山腹地的济源邵原镇刘寨村,村民们正忙着栽苗培土、浇水灌溉。
由于村里的地都是大小不等的“巴掌地”,以前“浇水靠天,收割靠担”,种啥啥不中,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这几年改为蔬菜制种后,同样还是这几亩沟洼地,收入却一下子翻了好几番。
正在忙活的刘寨村党支部委员翟小军说:“这些‘口袋田’种植普通作物是劣势,没想到却成了蔬菜制种的理想地。这些沟沟岔岔成为最好的天然屏障,能避免花期串粉,可以保证不同蔬菜种子的纯度与质量。”
刘寨村的变化,是济源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
素有“七山二岭一分川”之称的济源,长期以来农业规模化发展受到了诸多自然条件的制约。俗话说“观念一变天地宽”。近年来,济源将山区土地偏僻分散的劣势化为天然屏障隔离的优势,将蔬菜制种作为山区农业“破茧”转型的突破口,引领农民种上了“金种子”,一举打破农业“见效慢、回本慢、致富慢”的“铁律”。
坡头镇郝山村党支部书记周素玲说:“白菜种子一亩单季收入近5000元,甘蓝种子一亩单季收入近8000元,老百姓的种地热情噌噌往上涨呀!”村民郝福喜的账更直观:“我种了4亩甘蓝、4亩白菜,8亩地保守收入过5万元。现在全村蔬菜制种面积已超过500亩,村民的‘订单’收入超300万元。”
“滚雪球”助力卖全球
郝福喜说的“订单”指的是村民与蔬菜制种企业签订的“种收”合同,(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