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读赵克红的作品,总是被其中满满的爱所感动着,特别是最近读到他的报告文学《“巴山精神”,从这里延伸》,更是如此。
《“巴山精神”,从这里延伸》讲述的是,英勇的铁道兵不怕牺牲和困难修筑襄渝铁路攻克巴山段的英勇事迹,以及安康工务段巴山车间扎根深山、四十六年如一日精心养护其中81公里线路的动人故事,并高度凝练和赞扬了伟大的“巴山精神”。在赵克红的笔下,83万大军披荆斩棘历时五年半建成襄渝铁路,如此宏大壮阔的场面画卷般展现在巴山蜀水历史的天空;“黑水河钢梁桥架设中坍塌二十六名铁道兵战士壮烈牺牲”,一幕幕悲壮难忘的瞬间直击我们的心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铁路最美女工——刘玲”“全国青年文明号获得者——武江涛”“坚守松树坡桥十五年的第一任隧工长——袁广林、崔丽杰夫妇”“摸索出‘道岔养护四步法’土专家——王挺虎”……一个个披肝沥胆的筑路护路优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段段如歌如泣的动人事迹如同情景再现,让读者跟随着他的文字大时而壮怀激烈,时而潸然泪下。
报告文学全文14700字,分为《英雄筑路:热血与奉献》《榜样力量:挑战与坚守》《青春绽放:梦想与担当》《巴山脊梁:奉献与诺言》《精神传承:变革与奋斗》《旗帜飘扬:责任与荣誉》六个部分,整篇布局得当,逻辑严密,前后照应,行文流畅。文中有开山劈路的壮举,有前赴后继的榜样,有热血奉献的青春,有坚守担当的脊梁,有勇于变革的创新,有传承飘扬的旗帜。这么多的人和事,共同营造了一条路——襄渝铁路,共同凝聚了一种精神——巴山精神。
赵克红是铁路人,所以他写的关于铁路的文艺作品总是显得那么的亲昵,那么的深情。在这部报告文学里,同样注入了他深深的钢轨血脉和浓浓的铁路情怀。他描写穿行在巴山蜀水间吞云吐雾的火车,“行驶在襄渝铁路上的一列列火车,如巨龙般穿山越岭、风驰电掣,满载着美好憧憬奔向远方。”他描写襄渝铁路线,“这是一条鲜血与意志锻造而成的铁道线,这是一条光荣和自豪的铁道线!”他了解铁路人的所思所想,他就是他们的一份子,也是铁路魂的占有者和分享者。他描写巴山工务车间党支部,“养路必先育人,育人必先铸魂。”他描写有责任有担当的铁路人,“慢慢地,一群人从不安心到安心,再到扎下了根,就像一颗颗铆钉一样把自己钉在了铁路上,从此再也没有松动过。”他描写筑路牺牲的烈士们,“他们最大的35岁,最小的才18岁,铁路建成了,火车开通了,但他们却再也不能回家,再也不能和亲人团聚了,甚至连乘坐列车的机会也没有了。”
他是诗人,擅长用引经据典,常常借用优美的诗句来阐解他深刻的文意,冲击他篇章的最强音。他在描写英雄们用鲜血与汗水在大巴山深处开凿连接川陕鄂渝的大通道时写道:“用行动改写了自古‘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历史,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文中引用的这两句诗句,更直观地表达了自古以来巴蜀地区万山之中出行艰难的真实存在,更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果断决策的巨大气魄,体会到了筑路大军不畏千难万险、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他在描写修筑大巴山实况时引用了一首民谣:“抬头一线天,低头是深涧;天天云雾罩,半年雨绵绵。”让读者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筑路工人那种身处山涧夹缝中,与大山对抗的渺小感、上下无着的无力感以及长期雾雨笼罩不见天日的窒息感,那种战战兢兢,那种惊心动魄,那种没日没夜……是不是仅仅想想,我们就要崩溃掉?!
好的作品真情涌现,好的作品百读不厌。读罢赵克红的这篇报告文学,那荡漾在巴山蜀水之间的爱让我久久留恋,我深深知道,这种爱,是作者对筑路护路人的爱,是铁路工人对襄渝生命线的爱,是所有铁路人对祖国和民族的爱,这种爱,永远不会枯竭,这种爱,必定流芳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