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一期《洛阳考古》中有一篇为《河南孟津洛邑居士姚对庵墓的发掘简报》(以下称“简报”),其墓中出土一函墓志铭,书丹者为吴应举。该墓志于2010年3月,为配合洛吉快速路建设,原洛阳文物工作队在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大姚凹村东南部清理古墓葬时发现。发掘时该墓已被盗扰,仅出土墓志一函。
“简报”分墓葬形式、随葬器物和小结三部分对该墓葬进行分析,然而其墓志释文多有谬误,小结部分只对篆盖者王铎加以解读,或许由于资料的欠缺,对撰文者和书丹者只字未提,可谓白璧微瑕。现结合相关资料和我的一点拙见,算是对“简报”补充。
该志分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统观志文,墓主为明代孟津大姚凹人姚印,篆盖者为时任翰林院简(检)讨,纂修神庙实录,诰敕撰文侍经筵展书兼直起居,福建典试徵侍郎王铎。墓志铭为奉敕巡按中城监察御史周维新撰,书丹者为乡进士古殷国(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济邑明自吴应举。
墓主姚对庵即姚印,字汝信,号对庵,洛邑巨族。其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七月二十九日,卒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七月初三,而墓志的出土地为孟津县大姚凹村,该村目前仍以姚姓为主。
书丹者吴应举,“简报”误将其写为“吴应夅”。吴应举,一名吴举,字健振,号明自,今属洛阳市孟津区吉利街道送庄村人(送庄村自古为济源属地,吴应举在其《临黄馆集》中均署名为玉川吴举著,玉川者,济源之别称也。1978年为支援洛阳石化建设,将本属于济源的马洞、金鹅、济涧、送庄、东寨、南陈、郭庄等7个村划归洛阳市原吉利区管辖。),吴应举为明万历丙午科(公元1606年)举人,以博学名于时,后屡上公车不第,见时事日艰,不乐仕进,即所居开临黄馆,与里中俊彦肆志诗文,有《临黄馆集》传世,为明末清初时期济源地方名士和重要士绅。
俗话说“宁隔千山,不隔一水”。该墓志的墓主、篆盖者、撰文者、书丹者四人分属济源和孟津两地,隔河相望。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分居大河两岸这四个人联系在一起,我们以吴应举为中心,通过吴应举的《临黄馆集》及其他碑文记载或许可以一窥其中原由。
现存于济渎庙内西侧碑廊下的《明隐君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表》,刻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是吴应举为其父母所立,书丹者为王铎,时年王铎27岁。这是目前所见王铎最早的书法作品。王铎自13岁开始练习二王书法,三年后字字逼肖,自此穷极一生从未放弃对二王书法的心慕手追。这通墓表,用行楷书写就,字里行间多是《圣教序》笔法,可谓“如灯取影,不失毫发”,偶尔行草笔意融汇其间,虽然笔力略显稚嫩,但是风清骨峻,体格舒朗,“皎如玉树临风前”,给我们展示出旷世巨匠的青春风泽。当时,王铎尚未取得功名,吴应举敢于启用年轻人为父母书写墓表,可见其眼光之独到,思想之开明。
王铎与吴应举何时相识,虽无明确记载,但可从现存世的文献加以推理,或可理清。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时任济源县令萧应植编修《济源县志》,萧应植的父亲萧濬也参与了县志编写,他广泛收集济源先贤的诗词文章,“凡微显阐幽无不穷搜而远铭,而于诗文则尤采其精华抉其蕴奥,不使致憾于遗珠。”这时候吴巘和其弟吴用世将其曾祖父吴应举的《临黄馆集》呈送萧濬,并请萧濬为《临黄馆集》写序,萧濬读完《临黄馆集》后,洋洋洒洒写下了千余字的“明故吴孝廉临黄馆集序”,文中说“其为文自出机杼,不随人趋步,诗亦磊落而瑰奇,年三十余始举于乡”,可知吴应举在三十多岁时乡试中举的,吴应举为明万历丙午(公元1606年)科举人。又据王铎为杨嗣修恭人所撰写的墓志铭中写道“余年二十,在吴明自所”,王铎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少年成名。他年龄与吴应举相差约十五到二十岁之间。
由于王铎和吴应举都住在黄河岸边,且送庄村附近有多个渡口,往来相对便利,因慕吴应举的才学名望,王铎常常渡过黄河到吴应举家中,谈经论典,切磋诗文,多有诗词唱和。多年以后,他回忆二人早年交往的情景,作诗赠之。
赠济源吴孝廉明自
年少河边问坟典,送庄登眺对斜曛。
虽然花径迷红叶,每忆山斋想白云。
锦石自宜麋鹿卧,野鸥误入凤鸾群。
寄书好悟深岩里,夏涧秋涛总为君。
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十二月,适逢大雪纷飞,王铎冒雪渡过黄河,到济源吴应举家中拜访。应吴应举之请为其父母书写了墓表,即《明隐君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表》,并写下《腊月访济源吴君渡雪》。
马上沿波去,青青似故乡。
主人心共醉,明月意初长。
树介迷桑浦,河僵渡笔床。
懒将宜禄问,何计效渔郎。
在《临黄馆集》吴应举也曾做《奉和王大宗伯觉斯见寄》一诗与王铎相唱和。
浮云风扫静重堙,回看上台近北辰。
霜落东山霖澍歇,星流南浦夜光新。
龙潭自是牛眠地,沧浪何追白雪尘。
登眺横栏怅幻竖,琼岩玉树望中亲。
墓志铭的撰文者周维新,济源人,明己酉科(公元1609年)举人,己未科(公元1619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陕西督粮道参议。遍览《济源县志》及其他文献资料,作为有明一代济源的四位进士之一,对周维新的记载也只限于科举成就和历任官职,其著作文章仅仅在2019年出版的《济源金石录》第三卷中收录有周维新撰文的《延庆院复田记》,此墓志的发现,是对济源古代乡邦文献的补充。
吴应举和周维新同在尤应运创办的启运书院读书,公元1606年吴应举率先在丙午科乡试中举。其后,济源文运重开,段国璋、周维新同时在3年后的己酉科中乡试中举 ,10年后周维新名列乙未科第三甲224名,高中进士。而吴应举却屡试不第,在其《临黄馆集》里常见“六结公车纵辔劳”;“九上公车忆路赊”之诗句。然考场云泥之别并未影响到吴应举和周维新的关系,在周维新北上、去西安粮道任职以及其四十岁又得子时,吴应举均有诗文相赠。
墓主人姚印和吴应举何时相识,关系如何,笔者资料有限,并无实证,在《临黄馆集》第三卷之七言绝句中有“姚园四首”,或是吴应举为姚印的园林写的诗文,然此卷遗失,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在姚印墓志铭最后一段,周维新写到“余与公虽未荆识,获弹杯论心”。说明周维新和姚印并不认识,能让周维新为他并不认识的人写墓志铭,吴应举在其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通过对姚印墓志大致分析,可以略窥吴应举的交往,作为济源明末清初的一个大儒、士绅,其社交以济源为中心,通过文化交往这个纽带,在周边的怀庆府、孟津、均有其朋友圈。
附:姚印墓志及其释文
明故洛邑居士对庵姚公享年六十七岁墓志铭
赐进士第翰林院简讨篆修神庙实录诰敕撰文侍经筵展书兼直起居福建典试正(徵)侍郎王铎篆
赐进士第文林朗奉敕巡按中城监察御史周维新撰
乡进士古殷国济邑明自吴应举书
公讳印,号对庵,字汝信,洛邑巨族也。其始祖四老,原籍红铜柳沟营。缘兵乱,渡洛。传高祖,讳智,字明寰,未仕。暨祖,讳继先,字之道,授南京参遂。父,讳廷忠,字赤轩,未仕,家世清白,启佑咸正,越延汝信。公乃赤轩之长子也。克缵先绪,益拓前业,耑务勤俭,劝课耕读,隆盛峥嵘,啸傲田园,遐迩推崇,胥指为白衣乡相,精凝神旺,童发鹤颜,行将海筹期之,不谓一朝大星告殒,呜呼!是可悲已。
按公生嘉靖四十四年七月廿九日,卒崇祯四年七月初三日。公娶于石氏,厥有八子:长男讳可大,雅重月旦,无坠家声,娶吕氏,继娶刘氏;仲郎讳可福,器宇沉凝,平物无争,娶赵氏,继娶胡氏;季郎讳志大,丰度恢宏,兴世无兢,娶张□(氏),继娶钱氏;四郎讳光大,补府庠弟子员,佥嘉洛阳,年少,娶司氏,继□(娶)符氏;五郎讳正大,甫廿七夭折;六郎讳言大,补洛阳县庠弟子员,众羡江淹笔花,娶刘氏;七郎讳明大,才负八斗,志期凌云,娶程氏;八郎讳泽大,腹充五车,愿拟冲霄,娶李氏,继娶李氏。公生一女,适王门,讳国□(王治),资学颖异,家业陶朱。公兰桂振绝,门楣森尉,人生至此亦可色笑九原,瞑目地下。
兹筮崇祯五年二月十六日埋玉邙山。谒余请文,其隧。余与公虽未荆识,获弹杯论心,据谱颠末,已神为莫逆。余谫劣,谬膺史局,而公竟赍志以殁,曷胜一线黄流之感,且以公言坊行表,芬人齿颊,抚此美盛,遽梦两楹,俾人痛踊而难口碑于今日,是则可铭也。
铭曰:宝树亭兮摧于斤,玉山凝兮沉于云,骨则芳兮贯今古而常存。吁噫嘻,吾是以信天道之福善而祸淫。
石工燕九常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