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三)实地考察
随着历史演变和黄河改道,济水走向已很难寻觅。但按照《水经注》的描述,我们经过几年的实地考察和探访,基本还可确定古代济水的大致走向:济水在济源原城遗址(今在济源庙街)附近重源双发,从龙潭流出的叫龙河,东流至下街与庙街之间,出村折北而行不远,汇入由济渎庙、珍珠泉出来的珠河水,故合称珠龙河。珠龙河主流过铁岸村东行,不久纳入盘溪河。珠龙河经碑子村至南、北堰头村之间,唐时在此设堰引水灌田,后来分为两支:干流一路东行,在今逢薛村南入208国道和广利总干渠地下涵洞,经南程村在白沟村有广利渠汇入,至水东村进入沁阳市境,至今此段渠道一直沿称济河;支流在济河管理所往南排余水入蟒河。
济水继续东流,到沁阳市柏香镇西宜作村又分二支:济水干流东南行,出沁阳柏香村,经宽平、崇义村入温县。济水故渎曾过司马三公冢北侧东行。相传,司马氏以为济水冲了祖坟脉气,在温、孟两县交界处挖沟,将济水改道南行流进黄河。现在济水虽然早已融入蟒河,但当地仍称它为济河或珠(猪)龙河;元代还引一支济水进入怀庆府,史称“济水穿怀”,济水出府城后先至龙涧村入沁河,后引水东流过温县武德镇,在武陟县方陵村入沁河。
济水在温县入河位置,古今地貌变化很大。《水经注》记载:“济水于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径温县故城西……南历虢公台西……南流注于河。”“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迳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又南当巩县(今巩义市)北,南入于河。”温县故城位于今温县西部的招贤、上苑村一带,招贤村西北有马蹄形虢公台遗址,现在济水仍然经过这里南流进入黄河。由此可知,古济水是在温县与武陟交界的平皋村邢亭南下,即《水经注》济水“故渎”入河处。
《禹贡》中的济水,从黄河南岸溢为荥泽。根据地形地貌,济水分河的地方应在今荥阳市东北广武一带,古称荥口石门。济水循着广武山北麓东流,在荥阳汇索须水、枯河(古砾石溪)等共同形成荥泽。后来,由于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沉淀,荥泽逐渐被淤塞而消失。
济水越过黄河以后的走向比较复杂,南北朝开始从原阳分为南济和北济。南济过阳武故城(今在原阳县)、封丘县、大梁城、小黄县故城(今在开封市)、东昏故城(今属兰考县)、济阳故城(今兰考县堌阳镇城内村),进入山东菏泽市,东经戎城(今曹县西北韩集镇长岗庙村)、冤朐县故城(今菏泽牡丹区马岭岗村)南,在定陶县故城(今在定陶区)右合菏水(今无),又东经陶丘(今定陶区仿山)北流汇入菏泽(今菏泽市东,后淤没)。南济至乘氏县故城(今巨野县龙堌)西又分为二:干流在乘氏县东北入巨野泽(今巨野县东);东南支流为菏水。
北济经原阳、封丘、长垣县进入山东,又经煮枣城(今东明县东明集)、冤朐县故城(牡丹区马岭岗)、吕都县故城(今吕陵)、定陶县故城,与濮水合(今无)。在乘氏县与南济同入巨野泽。
济水又北,右合洪水(今无),过寿张县(今梁山县寿张集)、安民亭(今在梁山县小安山),汶水从东北来注,所谓清口。汶水即大汶河,又称大清河,源于太山(今泰山)莱芜(今沂源县),入于济水(今注东平湖)。济水又北,经梁山(今在梁山县)、须朐城(今小安山东),过须昌县(今在东平湖底)。东平湖古称蓼儿洼、安山泽、梁山泊。巨野泽因受黄河改道影响,逐渐向东推移,到清代咸丰年间才定名为东平湖。《水浒传》中梁山泊,是巨野泽唯一遗存水域,现在是东平湖的一部分。
须朐城东临济水,即在无盐(今东平县无盐村)县界。济水北经微乡(今戴庙乡),在鱼山(在今东平与东阿、平阴三县交界处)左合马颊水。济水过谷城县(平阴县东南老城),西北三里有项羽冢。济水又西北,经临邑县(今东阿县铜城镇),汉代的济水祠今已不存。过平阴城(今长清区广里村),南有齐长城,又经垣苗城(今长清西南洛当城)、卢县故城(今长清国庄),东北与中川水(今长清沙河)合。
济水东北流,右会玉水(今玉府水)。玉水源于太山(今泰山)朗公谷,西北流经玉符山,故又称玉水。济水又东北,有泺水汇入。泺水出历城县故城(今历城镇)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今称趵突泉,其北为大明湖。济水越华不注山(今在华山镇),过台县(今历城区老僧口村)纳巨合水。巨合水南出鸡山(今章丘西南鸡山)西北,北经巨合故城(今在龙山镇北),北入济水。
济水东北过菅县(今邹平县魏家桥),右纳百脉水。百脉泉又称明水泉,源于章丘龙泉寺,经阳丘县故城(今章丘绣惠镇道回村),东北流入注。济水又东,有杨绪沟汇入。杨绪沟水出逢陵故城(今淄博西北),经土鼓城(今章丘明水镇绣水村东北)、章丘城(今章丘大桑村)、宁戚城(今绣惠镇刁村),北流注于济水。
济水又东过梁邹县(今邹平县韩店镇),陇水(古袁水,今孝妇河)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今在邹平县东北)入于济。济水又过临济县故城(今高青县高城镇),经博昌故城(今在博兴县湖滨镇寨郝村南)、薄姑故城(今在博兴县寨卞村北)、利县(今博兴县利城),乐安故城(今广饶县花官镇草桥村)、至甲下邑(今花官镇北口、南口村之间),东历琅槐县故城(今广饶县丁庄镇)北,又东北入于渤海。
其实,今天的小清河是新中国成立后开挖的涝河,将济南泉群汇水排入大海,干流大致与古济水流经地区相近,故也被视为济水入海通道。
四、《山海经》济水(一)济水名称
历史上,济水的名字因典籍或时间、地点而异。《尚书·禹贡》称:源头为沇,流去为济。张华松在《济水与济南》中说:“沇水之得名,缘起允姓之戎。允姓之戎是个古老的族类,主要活动在以王屋山为中心的晋豫两省交界一带的山地。”故《禹贡》只将济水的源头称为“沇水”。《山海经》名联水,联水即沇水。由于济水在西汉末年已经断流,班固《汉书·地理志》中的济水,以“沇水”开头,到“兖州”东部入海结束,统称“沇水”。据此,许慎的《说文解字》将河北赞皇县的泲水称为济水,而把真正的济水放在沇水条内。在黄河北岸,古济水现称济河,重源相汇后又称珠龙河,当地还有叫猪龙河的。民间传说,济水从王屋山潜流百里冒出地面,是一头猪龙在地下拱出的水道。有学者解释:济水为北渎大济之神,与天上的北斗七星对应,古代有北斗猪神之说,故无不雅。《水经注》引《春秋说题辞》曰:“济,齐。”《尔雅》说:“齐,中也。”郭璞注:“中,如字。”繁体“齊”字,状若“人”形,头、肩、脊柱、四肢俱全,中间的“二”横指明是“肚脐”。古时候齐通脐,肚脐指人体中心,为婴儿与母体的营养连接点。古人认为,北斗星是北天极的中心,济水是天下之中“地脐”之水,有养育之恩。济水平地涌泉,济人济世,故誉为“济”。
(二)《山海经》济水
《山海经》确实曾多处提到济水。如《山海经·中山经》载:“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济;贶(kuàng)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据查,湖北、河南多有荆山,翼望山一般认为在内乡县,处于汉水流域。《中山经》又载:“支离之山,济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支离山也在内乡县西北部,说明《中山经》济水为汉水支流,此济水应该与“四渎”之济水无关。《山海经·大荒北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先槛大逢山(大逢山)可能在山东泰山西部,主要是指河济入海的地方。这样看来,所谓“《山海经》济水”的说法缺乏前提条件,如此命名就显得既不严谨,又不科学。而《山海经·北山经》又曰:“王屋山之山,是多石。联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此处或许将“东北流”误作“西北流”,但其源流却与“四渎”之济水大致相符,故《水经注》说:“郭景纯(郭璞)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郭璞是东晋时期河东闻喜人,相距济水之源的王屋山不远,这种观点自有其道理。
反复查阅《山海经》,发现《海内东经》之后有“岷三江”一大段话,补记岷三江、淮水、洛水、汾水、沁水等28条河水的源流,其中济水赫然在列:“济水出共山南东丘,绝钜鹿泽,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但在段尾加注:“建平元年四月丙戌,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
《山海经·海内东经》后边特别注明:这是汉哀帝(刘欣)元年(公元前6年),大臣丁望、王龚参与,刘秀(即刘歆)负责校订的《山海经》。由于《山海经》原文中的水系与当时差异太大,刘歆在《海内东经》里增添西汉末年的河流时,在新增“岷三江”段的末尾(注意:不是在《山海经》末尾),尤为审慎地留下了自己的官职及姓名,表示文责自负。
《山海经》本不为司马迁等治学严谨的学者认可,整体内容存在较大争议,其中有很多至今人们解释不清的志怪内容,但这里关于济水的记载没有任何离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方面,短短4句话21个字,所涉及的地名内容都是确切存在、真实可考的。那么,为什么一本书在此的行文风格却出现那么大的差异呢?
如果认真解读《海内东经》西汉末年新增的河流描述:“岷三江……入海,在长州南。”“淮水……入海,淮浦北。”“渭水东注于河,入华阴北。”“洛水……东北注河,入成皋之西。”“沁水东南注河,入怀东南”等,比对“济水……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就会发现这些文字表述的方式完全一样,都是先说明源流走向,然后交代入海或入河的具体地点。这段文字的行文风格,清楚地说明都是西汉末年刘歆自己添加进去的。
这里需要指出:《山海经·海内东经》补记的济水,出现了一个错别字,将“钜(巨)野泽”写成“钜鹿泽”,但不能全然不顾“入齐琅槐”等前后语境,仅凭一个错别字,就破天荒首次提出“济水在河北入海说”。其实早在1500年前,郦道元已经作过修正,《水经注》明确指出:“《山海经》曰:济水绝钜(巨)野注渤海,入齐琅槐东北者也。”
五、结束语
古代济水流域,大体就是现在的黄河下游,所以研究黄河文化,济水研究理应成为题中之义。由于济水在流入大海的整个过程中,还接纳了从太行山、嵩山及泰山流出的部分河流,成为古代中原一条独立水系。济水的衰微消失,主要因黄河的频繁改道和泥沙淤积,继而出现质疑济水曾经独流入海的声音。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地质资料、考古资料的逐渐丰富和专家学者们的潜心研究,才取得了大体一致的观点:史前黄河曾经南流,在苏北入黄海;其时,济水与黄河各行其道,在山东入渤海。大约到了禹贡时期,黄河改道北流,并在荥阳这个地方和济水相交,才形成济水“越河而南”的现象。
由于济水与黄河中下游拥有一个共同流域,长期出现河、济并存的状况,从而留下大量仰韶、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址和夏商周以来重要都邑、城池、聚落、墓葬及传世文物,于是形成辉煌的河济文明。我们应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加强科学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济渎庙等济水流域大量文化遗存,深度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统筹谋划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将济源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济水文化研究高地。
参考文献:
(1)《河南河湖大典·济水》及《河南省水利志》《中国河湖大典》等现代文献,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尚书·禹贡》,珠海出版社。
(4)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5)郦道元著《水经注》,时代文艺出版社。(6)刘歆著《山海经》,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简介:
李立政,济源市文旅局高级工程师,《河南河湖大典·济水》篇主要撰稿人之一。
张松林,河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河南河湖大典》执行主编,《济水》篇主要撰稿人之
一。
张中慧,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高级工程师,王屋山-黛眉山等世界地质公园审报主持人。
谢合鹏,济源一中语文高级教师,历史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