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月18日,中国人大网以《济源:人大监督,让老年人暖胃又暖心》为题,再次推介了济源市人大常委会在响应河南省人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省、市、县三级联动监督中,综合运用多种监督方式助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该文章也被《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2期收录。现将原文予以转发。
2024年12月16日中午,暖阳照在人们身上格外舒心。在河南省济源市思礼镇思礼村,刚从幸福大食堂走出的姚翠兰与老姐妹们边唠着家常,边回味着午饭的幸福味道:“在大食堂吃饭,每顿饭只花1块钱,离家又近,儿女们还少操心,真好!”
每天前来思礼村幸福大食堂就餐的75岁以上老人有130余人,只需1元钱,就能按时吃到可口实惠的饭菜。当老人们享受快乐好“食”光时,一旁的济源市人大代表、思礼村党支部书记卢川还在为“老人们冬至吃什么馅的饺子”而做着准备。
老年助餐服务,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群众心中的大事。前些年,卢川在履职调研中听到村里老人反映,平时孩子工作时间紧张,自己行动不便,经常出现“做饭难、无人陪”现象,保证老人按时吃饭成为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群众的呼声就是代表行动的方向。思礼镇人大主席团组织省、市、镇人大代表就如何解决老人助餐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考察助餐点的规划与设计,集思广益、统筹布局。目前,已先后投资336万元,投入使用5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全镇380余名老人提供就餐、娱乐等服务。
河南省人大代表、万洋集团董事长卢一明,是土生土长的思礼人。他将所属企业的部分利润反哺给村养老服务中心,以实际行动支持这项工作。“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身在基层,更要服务好基层群众。”卢一明表示。
据统计,济源60岁以上老人有15.1万人,占到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2024年济源再次把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纳入全市十件民生实事,这也是养老服务连续4年被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既是回应群众关切,也是各级人大代表的心声。如何把这件群众关注的事情办实办好,也成为济源各级人大的一件大事。
借助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省、市、县三级人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联动监督之机,2024年济源市人大常委会把养老服务工作作为监督工作重点,以人大力量推动养老助餐服务,综合运用专题调研、执法检查、听取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等方式,多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养老服务工作“把脉问诊”,积极推动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以高质量人大监督助力济源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济源市民政局局长陈瑞忠介绍,老年助餐工作作为2024年的省、市民生实事,济源已经建成88个老年助餐点并顺利运营,占任务的126%,提前两个月在全省率先完成省定任务,受到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的积极肯定。
与此同时,济源市委、市政府以居家养老服务为重点,积极探索普惠养老、老年助餐、医养结合、康养产业等养老服务模式,老有所养正在向“老有优养”迈进。承留镇花石村幸福院是济源市成立较早的养老服务中心,2021年运营以来,不但为全村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助餐,还提供休闲、娱乐、康养、健身等多项服务。身为省市镇三级人大代表、花石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经过深入细致的走访,因地制宜提出“1+3”养老服务模式(即由村委会一家管理,老人自助服务、党群连心服务、政府支持帮助),通过慈善捐助、社会公益支持、集体经济助力等方式探索出一条农村养老路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让文明乡风浸润和美乡村。
从城市到乡村,由社区到村庄,目前济源的老龄服务全面布局,稳步推进,提质增效。济源示范区党工委、济源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认为:“发展老年助餐服务是重要民生工程和增进老年人福祉的重要举措。济源坚持高站位系统谋划,群策群力,加快完善市、镇(街道)、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聚焦城市和农村养老需求,不断优化养老服务水平,让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安心、舒心!”(付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