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营再回到袁店河时,带着一个剧团,汉山吼剧团。
汉山吼剧团给袁店河公益演出三天大戏。作为团长,袁大营为故乡唱戏更上心。唐王,刘皇叔,朱重八,唱须生的他,就演这些帝王。比较起来,他出演的帝王更受欢迎。老票友们总结了他的表演特点:有威容,头端身正,沉肩圆肘;目正视,定而不乱,视之有神;唱腔稳,不疾不乱,不浮不飘;步伐定:走台稳重,分量十足。
人们说袁大营是“活皇上”。
至此,他爹相信了汉山禅寺老和尚当年的卦语:这小子将来是“帝王命”,21岁后。掐指算来,学戏八年后,21岁这年,袁大营作为台柱子,主打须生,皇帝们归他演绎。再后来,带起了汉山吼剧团。
袁店河,千百年的水陆码头,戏园子多多,养就了辈辈戏迷。
从小,袁大营喜欢看戏。入了迷,到了痴的地步,偷着学戏。有戏班子愿意收他,可爹妈不让去。爹妈的感觉是,还是好好上学。那时候,愿意上学的孩子不多,大人就随孩子的意,不读书更好,早早地放牛,放羊,添份收入。
不过,袁大营的爹妈坚决要供他上学。
他们都劝袁大营,“上学是正路。读书,做学问……还有,能当……县长……”他爹说,将来,你有本事了,叫我也天天能喝二两光肚“汉山”,显摆显摆。光肚“汉山”,汉山泉水酿制,好喝,流行,酒瓶修长,不包装,贴签“汉山”,城乡都喜欢。
——这话,在家里说说也就罢了,可是他爹说到了饭场里。
那时候,人们喜欢聚在村中的树园子里吃饭,言东说西,评狗论鸡。他爹抿了一口咸鸭蛋,就了一碟“汉山”酒,“俺大营得好好读书,做学问……将来,能当……县长……叫老少爷们都喝汉山!”
人们听他爹如此一说,大笑:哈哈哈!
他爹也笑,看着大家。等大家笑声略降,他爹又慢悠悠地补上一句:“万一,当上……省里一把手呢!”
哈哈哈哈哈哈!
短暂的一愣后,人们的笑声更欢实了。
小村走出去的最大人物,是考上粮校的一个中专生,毕业后在县粮食局上班,吃了商品粮。人们转头看鼻涕青汪的袁大营,心说,能当县长?
不过,在他爹的心里,包括他妈心里,正攥着一股劲儿:那个大年初一,就在罗汉山顶的寺院里,因着他爹妈上的第一炷香,卦语特别灵验的老和尚给了一卦:“大营长大了是皇帝命,21岁起!”
所以,袁大营他爹在众人的笑声中,就高举了酒碟。别人是两个碗,一饭,一菜——他爹用一个碗,托着,碗底与手心之间,有个咸蛋,或者半个;一个酒碟,陶质,浅薄,捉在右手,只有半两酒水。这样比较,人家都还多个菜碗,凉拌萝卜丝,或者酸辣白菜,拼在一起,互相咂摸。他爹呢,自个享用,筷子头挖咸蛋,就饭,就酒。
不过,有人悄悄瞄过,那被抠在手心的咸蛋,是个空壳!那个中午,有人冷不丁地凑过去,筷子头插向他爹的手心,“叫我也尝尝你的咸鸡蛋,是不是鸭蛋?”戏谑中,空蛋壳掉在了菜碗中间的地上,滚了几滚,空着。那半碟酒呢,是水。
哈!人们一声短笑,一下子叫他爹本就黑色的脸,红得更黑了!而靠着树正吃红薯炒面的袁大营,饭碗一撂,就去了袁店河。河边,妹子在照看着林下的鸡,还有水边的一群鸭。鸡鸭嬔蛋,换钱,供袁大营读书,称油盐。
袁大营对妹子说,“回家吃饭吧。”妹子就回去了。再回来,不见了袁大营。有人说,见他抱着一只鸡一只鸭,往县城方向去了……
谁知道多年后,袁大营带着汉山吼剧团回到袁店河,唱帝王,演得好,很有皇上的气度。
“皇上他爹!”人们就冲他爹跷拇指。
人们冲他爹跷拇指,还有个原因:每场戏,抽奖“汉山”酒,“汉山”集团赞助。来看戏,还有机会得酒。另外,每场戏还送出五百个咸鸡蛋,五百个咸鸭蛋,妹子家开的“袁店河农家乐”供应。
袁大营他爹呢,在台口看戏,吃着蛋,笑着。
袁大营他爹喜欢在台口看戏,出将入相,化妆叫板,看得清。锣嘡嘡,鼓咚咚,龙套走场,齐声呼“威”,雄壮洪亮,袁大营慢板出场,撩袍,端带……见袁大营他爹如痴如醉地看袁大营,剧团的鼓师说:“老头,你懂戏啊!俺袁团长人好,戏好。为学戏,吃尽了苦头……现在好了。”
正吃着笑着的他爹,眼睛红了,眼泪汪出来。鼓师不知道啥意思,只是觉得这个老头很有意思。
还有意思的是,他爹与鼓师成了好友。交流多了,他爹知道了“汉山吼”的意思:袁大营当年在山脚下劳作,累了,就抬头望汉山,唱偷学来的戏,一声比一声高,如吼。累了,山泉润嗓……
还有,袁大营当年学戏,是“汉山”集团赞助的学费。
这个,袁大营一直记住,并叫剧团里的人都记住。说,人,不能忘本。
他还叫妹子记住:“当年,你放鸡鸭,没少得老乡们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