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在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作示范——示范区党工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本报记者 黄一冰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尤为重要。

2月14日,示范区党工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深入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全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确保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推进济源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推进济源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作示范贡献力量。

2024年“三农”工作干了啥

会议指出,2024年,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围绕重点任务,狠抓工作落实,保持了济源“三农”工作稳中向好、稳中有进良好势头,为推动济源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项工作亮点突出

成功举办全省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丘陵片区现场会、河南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总决赛等7个省级活动,乡村富民产业、奶业发展、农村“三资”管理等16项工作在省级会议上作交流推介。

现代化水平居全省前列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全省第一,共同富裕水平全省第二,宜居度全省第三,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在8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055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城乡收入比1.61:1,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底线任务牢牢守住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6.66万亩,粮食产量5.02亿斤。创新开展“1+5+N”行动、低保户纳入监测对象专项行动,建立“帮扶单位昼访夜谈”“党委书记遍访脱贫户”等工作机制。

乡村产业逐步壮大

建立“中原农谷(济源)蔬菜制种基地”,蔬菜制种面积近7万亩;冬凌草栽培系统入选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单;奶业数智化加速产业链转型升级,奶业生产省内县域排名首位;阳光兔业成为河南省首家获得欧盟官方注册编号的兔肉生产企业。

乡村建设探索模式

初步形成1个市级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和10个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N个组团的“1+10+N”连片提升机制,大沟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成功申报“河南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济源乡村建设“三五”模式在全省推广。

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三星以上支部占比64%,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9%,组织开展“四季村晚”等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河南农业大学乡村治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落户济源。

改革创新实现突破

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5万元;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中部研发中心成功落户济源;济源洋葱育种分子实验室成功培育六个新品种。

水利项目加快推进

编制济源水网规划;谋划总投资109亿元的20个项目纳入省政府《豫西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实施方案》,五大类25个项目纳入水利部规划盘子。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8条山洪沟防洪治理国债项目完成建设。

2025年“三农”工作怎么干

会议指出,2025年“三农”工作的目标是“推进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在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作示范”。要持续深入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继续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守底线、促发展、提水平,推动济源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

把深化农村改革作为关键一招谋深做实

●推进好整村试点工作和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工作,助推和美乡村建设。优化好体制机制,发展好集体经济,实施好供销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把发展富民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优做强

●突出粮食安全保障,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面积,重视单产提升。突出产业链群培育,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突出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突出科技装备支撑,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突出产业品牌打造,提高济源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发展路径出彩出新

●提升乡村科学规划水平,重点推进大沟河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村庄分类布局。深入推进“1+10+N”的和美乡村建设体系,以示范带培育推动村庄建设,不断提升示范带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优化公共服务。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级分类建设“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

把提升治理效能作为重要保障聚焦聚力

●构建党建引领网格化数智治理体系,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加强基层治理网格建设,提升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实施移风易俗专项行动,持续探索“三调四化五聚焦”基层治理模式,完善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广一批务实管用的方式方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把巩固脱贫成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细

●持续优化完善防返贫监测网络体系,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行动,有效促进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切实提升监测帮扶实效。做好政策衔接,优化驻村帮扶,稳步开展消费帮扶。健全项目管护机制,抓好衔接资金项目建设,开展帮扶产业清查,持续推进帮扶产业项目后期运营管理工作,确保项目持续发挥效益。

把绿色生态作为“三农”发展底色擦亮筑牢

●建设省级森林乡村8个,实施生态强省营造林工程1.1万亩,全年新增林下经济面积1万亩以上,新成立家庭林场或林业专业合作社6个,系统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构建长效保护机制。重点实施好“143211”工程,持续深入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和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完成12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加快推进水网规划编制和豫西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谋划。持续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从源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让“生态包袱”重获新生,促进社会层面大循环。

2025-02-15 本报记者 黄一冰 1 1 济源日报 c_120163.html 1 在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作示范——示范区党工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