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项传统的民俗活动,元宵节猜谜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至南宋时则发展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益智游戏。灯谜的别名较多,如“庾辞”“隐语”“文虎”“商灯”等,主要分为“事物谜”与“文义谜”两大类,一般由“谜面”“谜目”“谜底”等三个部分组成,有些运用谜格制成的灯谜还有“谜路”。2025年为农历乙巳年,在元宵节来临之际,猜猜有关“蛇”的谜语,不仅能够增添节日的喜庆氛围,而且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妙趣。
“事物谜”也叫“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除了少量字谜以外,“事物谜”的谜底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器具、用品、自然现象、宇宙天体……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短诗的形式来加以表现。且看谜面:“山上一盘磨,世人不敢坐。”“金箍桶,银箍桶,打开来,箍不拢。”“无脚也无手,身穿鸡皮皱。谁若碰着它,吓得连忙走。”“身体花绿,走路弯曲,洞里进出,开口恶毒。”“每隔数日脱旧衣,没有脚爪走得急,攀缘树木多轻便,光滑地面步难移。”谜目都是“打一动物”,显而易见,谜底都是“蛇”。这些谜语是典型的“事物谜”,其谜面抓住要猜的事物,对其外表、形体、性质、色彩、音响、出处、用途等各方面突出特征,用拟人、比喻、夸张、暗示等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出来,让人们根据谜面所提供的线索,通过联想、推理、判断来猜中谜底。再看“坐也卧,立也卧,行也卧,卧也卧”“一根绳,草里藏,吃老鼠,人见慌”“虽称小龙却无足,吞噬鸡鼠格外毒”谜面,谜目都是“打一动物”,稍加思考,一般也会知道谜底是“蛇”字。
“文义谜”则利用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状象形等富有变化的特点,通过会意、别解、假借、运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互扣合。先看谜面“其它害虫”,谜目为“打一动物”,这里就采取了会意的手法,将“它”与“虫”进行组合,使人会想到谜底为“蛇”。再看谜面“雷横陈达先行,解珍杨春断后”,谜目是“打一成语”,这里只要掌握了《水浒传》的知识就会知道,雷横的绰号为“插翅虎”,陈达的绰号为“跳涧虎”,而解珍的绰号为“两头蛇”,杨春的绰号为“白花蛇”,再结合谜面中的“先行”与“断后”,自然会想到谜底是“虎头蛇尾”。再举一例,谜面为“毒比黄蜂尾后针”,谜目为“打一地名”,在猜此谜时,要先想到蜈蚣、壁虎、毒蛇、蝎子、蟾蜍这“五毒”,然后进行想象,自然会想到地名“蛇口”。
至于“谜格”,其作用是提示谜底必须作出某种改变;不同的改变形式有相应的谜格及相应的格名。最常用的谜格有“秋千格”“卷帘格”“徐妃格”“求凰格”“白头格”“梨花格”,等等。且看谜面“许仙揭帐丧魂胆,白氏上山取灵芝”,用“双钩格”打一成语。“双钩格”的格规是谜底限定为四字的短语或成语,其格法则要求谜底的前两字和后两字须双换位置来读,“许仙揭帐丧魂胆”意为“惊蛇”,“白氏上山取灵芝”意为“打草”,不难发现此谜底为“打草惊蛇”。再举一例,谜面为“马后炮”,用“卷帘格”打一动物。“卷帘格”别名“倒读格”,谜底须用三字以上的词(词组)、成语、句作,从后往前倒读,将原文变义为有效,“炮”义为“响”,“马年”之前为“蛇年”,由此可猜出谜底为“响尾蛇”。
最后,请看谜面“弓挂墙上人生疑”,谜目是“打一成语”,不难知晓,其谜底为“杯弓蛇影”;如果再用“杯中蛇形”作为谜面来“打数字名词一”呢?您是否会想到其谜底为“倒影”。元宵乐猜蛇谜语,确实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点乐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