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来,科技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因此,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构建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科技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能引领科技发展的潮流。而人文教育则关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在科技教育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但在人文教育方面仍有不足。基于此,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文教育的协同,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等,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
科技创新与人文教育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科技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重视,但单纯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培训并不能满足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人文教育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道德修养、文化素养等,与科技教育相辅相成,共同构建教育的完整框架:一方面为科技创新注入人文关怀,促进技术向善,解决现代社会的技术伦理问题。科技教育能让学生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人文教育则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将两者相互结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文底蕴,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人文教育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在当前教育实践中,科技教育受到各种关注和资源投入,而人文教育则相对被忽视,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模式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偏颇,影响其全面发展。通过协同发展,推动学生在科技和人文两个领域都能得到均衡的教育,从而促进教育的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与人文教育存在高度的契合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的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科技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以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人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文化素养、精神品格与社会责任感,旨在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历史发展的脉络及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塑造其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及人文关怀的能力。二者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实则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它不断突破认知边界,引领技术革新;而人文教育则深植于人类精神文化之中,强调价值观、伦理道德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另一方面,二者在深层次上共享着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科技创新需以人文精神为指引,确保其发展方向符合人类福祉;人文教育亦需借助科技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拓宽教育边界。因此,在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科技创新与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进路。在制度理念层面落实立德树人新机制。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科技迅猛发展与人文精神的传承同样重要,如何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路径。将人文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基础。通过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人文知识,如文学、历史、哲学等,全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人文关怀,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精神世界。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将人文要素有机融入立德树人机制,使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在教学实践层面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的改革,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一方面,高等教育要立足于人工智能、量子力学等关键科技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的生长点。通过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限制,高校广泛开设跨学科的课程,如人工智能与哲学、量子物理与伦理学等,促进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另一方面,高校应根据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交叉学科专业,如设立智能科学与人文、生物技术与社会学等专业,这些专业涵盖科技知识,也要融入人文社科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的知识结构。
在课程体系建设层面加快教育评价改革。第一,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同,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评价其创新能力、批判思维、社会责任感等。通过上述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扎实专业知识和深厚人文底蕴的人才。第二,加快课程内容融合。在课程设置上,打破科技与人文的界限,设计跨学科的课程模块。例如:在科技课程中融入人文思考,探讨科技发展对社会、伦理和环境的影响;在人文课程中引入科技元素,分析文化现象背后的技术支撑。通过这种融合,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跨学科的视角,更好地理解科技与人文的内在联系。第三,强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关键,可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