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山东、内蒙古、辽宁、江苏等多地推广“课间15分钟”,有的地方甚至将课间延长至20分钟,让孩子们有更充足的时间走出教室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大脑,调整状态。小小的一道时间管理“加减法”,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课间从10分钟到15分钟,是学校管理层面的一个小探索,却具有以“小切口”撬动学校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功效。
“有一种学习,叫争分夺秒”“争分夺秒精备考,勤学苦练创佳绩”……抓住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是不少教育者对孩子的要求。在这种氛围里,除了上课、刷题等直接服务于考试的事情,其他诸如课间活动、体育课、课外阅读等,都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可以牺牲的。
孩子上课时间在学习、下课时间在学习,甚至走路、吃饭都捧着课本、习题集,这无疑是一种过于密集的任务安排。它以牺牲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代价,甚至以牺牲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小胖墩”“小眼镜”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都与这种争分夺秒的学习模式有关。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有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这是常识。经济学中有一个“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其内涵是,一定时间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投入量,会相应增加产出量。但是,市场的规模决定了一个峰值,过了峰值之后,再继续增加投入,产出量会越来越少,直到获得的产出不能覆盖支出的成本,投入产出比成为负数,整个经济活动就会进入亏损状态。
这一规律在学习中也适用。当学习时间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孩子就会进入疲劳期,此时若继续增加学习时间,单位时间的收益会越来越少,甚至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说,并不是花费的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有前提的,那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否则过犹不及。
众所周知,学习过程中,积极乐观、坚毅持久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而这些品格不是坐在教室里刷题就能培养出来的。当下,网络上流行一个热词——松弛感,这一概念强调我们在生活中无须用力过猛,应该保持理智清醒、从容自如的心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靠拼时间换分数;踩准成长节奏,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善于留白,不把时间填得过满,让孩子有玩耍的时间……这些都是松弛感的体现。概而言之,要有挤出时间让孩子去放松的智慧,有允许孩子“浪费”时间发发呆、吹吹风的从容。
(光明网 杨三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