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因两大IP闻名全国:愚公和篮球。
《列子·汤问》记载,为改变艰难闭塞的生存环境,年且九十的愚公带领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奋斗不息。
如今,在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济源几代人靠着一股拼劲,将篮球在全国“打出名堂”,“篮球之乡”美名远扬。
随着篮球文化带来多元反哺,济源篮球产业加快形成,城市发展活力更足。
一记精神“远投”
在河南城市版图上,济源山多地少,资源有限。但愚公移山精神赋予了济源人不服输、不畏难的品质,激励济源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早在20世纪50年代,济源人就在小作坊里艰难起步,将“五小工业”叫响全国;靠着镢头、铁锹和箩筐驯服蟒河,摆脱了河水肆虐之苦。
也正是此时,充满热血的篮球运动传入济源,让济源人一见钟情。“一根木头杆、一个篮球圈构成的简易球场,就能给大家带来欢乐。”1月10日,原济源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刘培兴回忆。
进入70年代,济源篮球已小有规模。“但水平不高,打不过人家。”当时刘培兴担任济源第一任篮球教练员,他硬是靠着自己琢磨出来的“土”打法,培养出一批篮球人才。
到了80年代,济源篮球在全省已崭露头角。90年代,济源篮球在全国已小有名气:农民男篮代表河南参加第二、第三届全国农运会并名列前茅,参加全国“丰收杯”农民篮球分区赛获第一名……
2000年,在全体济源人共同努力下,济源成为首批全国篮球城市。自此,篮球已深深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
赛场上,济源群众篮球一路高歌,青少年篮球更是成绩不俗。仅2023年以来,济源青少年篮球队就先后夺得28次省赛冠军。去年5月,济源一中女篮获得2023—2024赛季中国高中篮球联赛总决赛亚军,创造了该赛事河南队最佳战绩。
在济源一中篮球训练馆内,主教练宗星星的眼睛时刻不离球场:“跟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孩子在身高和天赋上都不占优势,想要拿下对手,唯有千锤百炼。”
不远处,队员一记远投,球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应声落网。“光这个动作,她要训练上万次。”宗星星说。
名副其实的“篮球城”
去年夏天,在济源上演的河南省“村BA”总决赛引爆全网。短短5天,大赛就吸引了20余万人次到场,全网关注量超2亿人次。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