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济源社科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将示范区第二届社会科学普及讲解员大赛优秀选手作品摘编刊发,以期更好发挥社科普及在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知识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济源实践贡献力量!
话说济水
讲解人:郭晴晴 推荐单位:北海街道办事处
最近,《黑神话·悟空》爆火全网,无数游客跟随“天命人”的脚步,到山西等地探访古建之美。其实,游戏中的一个角色跟我们济源也有渊源,那就是小骊龙。《西游记》原著介绍“小骊龙,见住济渎”,“济渎”便是古代“江、河、淮、济”四渎之一的济水,也就是说小骊龙是掌管济水的龙神。
济水是如何形成的?《水经注》在介绍济水开篇中提到:“济水出自河东垣县王屋山,为沇水”。呈东西走向的王屋山地势较高,阻挡了暖湿气流,在其南麓形成了丰沛的降水,济源市区的地势较低,山上的水通过地下水的方式由高向低穿行,在到达城区遇到岩层裂变后上冒至地面上形成泉水,而后涓涓细流汇成济水,从济源出发,一路东流,经过山东,汇入渤海。今天的济源、济南、济宁都因济水而得名。
在古代农耕文明中,河流被视为生命之源,济水作为四渎之一,倍受历朝历代的尊崇。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济渎庙,就是隋开皇二年隋文帝杨坚为祭祀济水而专门建立的,历代君王也先后封济水为清源公、清源王、清源忠护王、北渎大济之神,对济水奉若神明,朝廷每年都会遣使莅临济渎庙,举行盛大祭典活动。而民间对济水神的祭祀也非常重视,济源每年的小满会,就是老百姓为祭祀济水神而形成的庙会,后来才演变为商贸市集。
那么,为何深受尊崇的济水却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据记载,黄河至少有六次大改道,清朝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决口,由原来的夺淮入海改为夺济入海,再加上千百年来气候变化导致济水流域水量逐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渐渐地济水从大地上消失了。
尽管历史上的济水已经消失了,济水精神却从未消逝。“位尊四渎泽华夏,福永千秋济众生”。济水润泽万物,波澜不惊,谦逊仁爱的秉性,是“上善若水”的完美诠释。“远朝沧海殊无碍,横贯黄河自不浑”。济水三隐三现独特流向,铸就其含贞自洁、威武不屈、始终如一的高贵禀性。
北渎大济,海纳百川。如今,济源人民正在济水精神的润泽下,向着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阔步前进!
《上阳台帖》的故事
讲解人:田力全 推荐单位: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
诗吟千年犹衔泪,字传百世似见人。《上阳台帖》是诗仙李白的唯一存世真迹,该帖为纸本,纵28.5厘米,横38.1厘米,虽不足一尺见方,却行云流水,笔墨酣畅,一如李白诗篇挥洒奔放,出神入化。作为旷世墨宝,其历代流传有序。引首有乾隆皇帝楷书“青莲逸翰”,正文右上宋徽宗瘦金书题“唐李太白上阳台”,帖本有90多枚的鉴藏印章。如今由故宫博物院珍藏,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市场估值46亿元。而如此神奇的宝贝,它的“原产地”就在王屋山。
《上阳台帖》诞生的故事,要从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相遇讲起。公元744年的夏天,33岁的杜甫和44岁的李白相遇在大唐东都洛阳,两人性情相投,于是“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一起游山玩水,谈诗论文,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他们还在旅行中遇到了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三人在游玩之际,李白突然想起了正在王屋山修道、名满天下的司马承祯。
李白与司马承祯相识已久。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江陵遇到了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此时已位极帝师,却对李白极为赞赏,称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对司马承祯也极为景仰,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更称赞司马承祯是希有鸟。
于是他们便一同赴王屋山寻访奉唐玄宗之命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观而居的司马承祯,但当到达王屋山阳台宫时,才知道司马承祯已仙逝多年,在深感失落之余,李白在阳台宫内司马承祯所作的描摹王屋山水的壁画前驻足良久,挥笔写下了这幅传世臻宝——总计25个字的《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前两句用寥寥八字,高度概括了太行雄峙、王屋高耸、黄河奔腾、济水流长的壮丽景象。后两句是作者的感叹,说如果没有老辣的文笔,怎么能描绘穷尽王屋山水的清幽壮美!
斯人已去,盛世又至。当年,《上阳台帖》为盛唐划出了一道诗意的涟漪。今天,王屋山还在这里,期待大家来品味“山高”与“水长”。
悠悠斗拱贯古今
讲解人:侯营营 推荐单位:济源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
斗拱,由一个个木制拱件层层垒叠而成,是汉族建筑特有的构件,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斗拱的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复杂的构造和精巧的设计上。它主要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等组成。这些构件在斗拱的结构中各自承担着支撑、连接、承重等,它们共同作用,能够将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子传到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斗拱建筑在地震时能做到“墙倒而屋不塌”。斗拱与榫卯结合,是力传递的中介,同时也是抗震的关键。在地震来临时,各个零部件通过互相震动并且围绕坐斗两侧支点进行左右摇摆,屋顶的重量又迫使斗拱不断复位,当有垂直方向的振动时,斗拱整体就像弹簧一样反复进行压缩—复原运动,不断地削弱振动带来的能量,有着“以柔克刚”的特性。
斗拱,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也蕴含着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在理念和美学上都是相通的,斗拱由斗、升、拱、翘、昂组成,榫卯连接,天衣无缝,美如莲花;而汉字也是由点、横、竖、撇、捺五种基本笔画编织的图画,它的节奏与旋律之美、变化与和谐之美,与斗拱结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庸和谐、恒变兼容等思想。
小斗拱大智慧,集美貌实力于一体,一个个零部件团结向上,左右平衡,承上启下,正如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紧密团结。也正是如此才有我们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有我们繁荣昌盛的祖国!
王屋山间的“中国新说唱”
讲解人:张悠 推荐单位:济水街道办事处
《中国新说唱》作为一档说唱音乐真人秀,自开播就引起了大众对说唱艺术的浓厚兴趣。穿越中国历史,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脚下就有这样一处瑰宝,那就是王屋琴书。
以琴音为韵,以文字为魂,一把琴,一本书演绎出千变万化的音律和故事。王屋琴书作为济源这片土地的灵魂之音,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70多年历史。王屋琴书曲目题材非常广泛,有征战、公案,以及家庭生活、言情题材等,演唱时先引前奏曲,再以四句闲言诗为说白,最后引腔,伴奏乐器主要是扬琴,配器有手板、镲、八角鼓等。旧时山区比较闭塞,人们生活单一,王屋琴书正好具有演员少、道具简单、流动方便等特点,所以它几乎成为济源山区人民的艺术享受和消遣方式,每逢庙会、求雨、祈福重大活动时,都少不了请来琴书演员演上十天半月,唱者荡气回肠,听者津津有味。
可惜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王屋琴书被迫叫停,这朵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曲艺之花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为了抢救王屋琴书,1987年济源县文化馆开启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我市非遗保护中心重组王屋琴书队,经过辛勤排练,王屋琴书重新问世。2006年,王屋琴书成功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没有传承就没有未来。2015年,我市特聘专家在原生态调式基础上改编创作出了两个新曲目:《愚公移山》与《济源颂》。2016年王屋琴书亮相洛阳牡丹文化节非遗专场演出,登上了更大的舞台。2023年4月,《王屋琴书》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为后人留下宝贵资料。而在今年,《愚公移山》成功入选河南省委宣传部非遗活态展演。
王屋琴书历经风雨,幸得无数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与坚守,得以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王屋琴书已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推动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份力量。且看王屋山风景区琴书亭下,演唱者对于说唱的热忱,在漫山红叶的映照下,正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