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明东
2000年夏天,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择令、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翟良山、原中国文联戏剧出版社党组书记兼副社长翟明战,相约返乡。他们都是邵原村幼年同窗好友。年过六旬的三位学者约我和几位乡友一起,历时7天,登临座座大山,蹚过条条河流,饱览故乡山水,随后潜心作文。杨择令作《邵原山水旅游资源考察报告》,认为邵原“奇山异水,藏文露史”,极具开发价值。翟明战作《致家乡父老》,首次提出开发“中华创世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构想。我这次随行考察,也真正领略了邵原生态文化的魅力,萌动了探研“邵原神话群”的想法。
一、深入山野乡村搜集民间口传神话
“邵原神话群”是一个有个性的地域文化现象。它以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等神话为核心,与盘古开天地、伏羲初画八卦、神农尝百草、轩辕祭天、黄帝战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二郎担山撵太阳、大禹治水、成汤祷雨等构成神话故事群落,一直在民间口口相传,有些则散见于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们的研究,从搜集整理邵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口头传说开始。
2002年,在邵原镇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此后,我与几个乡友结伴而行,几乎走遍邵原及周边地区的每一个村庄,挨家挨户地采访老人、民间文化人,收集整理民间神话传说。又到西边天、娘娘腰、祈子崖、黑龙潭、回耧地等30多处带有神话传说色彩的地方,揭秘古地名的来历。还到析城山广元庙、黛眉山娘娘庙、同善村舜王庙、小沟背娲皇庙、东阳河蚩尤观等20多座庙宇和寺院,抄录碑文,访察民风民俗。
经过几年田野考察,我们采集到大量民间传说故事素材,整理了近百个神话故事,还厘清了众多古地名的来龙去脉,初步弄清了它们蕴藏的文化内涵。我们又用半年时间,编辑出版《济源邵原创世神话群》一书,收集神话故事68则,汇集36篇探研邵原神话的专家论文和学者评述,并附30多幅原始神话自然原型物彩色照片。这次收集整理工作,将邵原口传神话故事与史载神话传说有机对接,为探研“邵原神话群”的原创性提供了一部较为翔实的基础资料。
二、考察梳理邵原神话群自然原型物
邵原丰富的神话传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引起域内外学者的热切关注和浓厚兴趣。他们慕名而来,考察邵原神话群的衍生、演绎过程和生态特性。
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听说我们在探研生态文化方面遇到地质学方面的困惑,便拨冗回到家乡。他是我的堂兄,曾多次帮我解读有关邵原一带地质地貌的疑问,这次又和我、明祥、钢炮等乡亲一块到小沟背、待落岭、鳌背山等处实地考察。他随后撰写了《邵原生态旅游区地质地貌专题报告》,认为“邵原的自然人文景观,是由民间神话传说与天然的山石奇妙结合而形成的。那些民间传说在史书中能查到出处的,在邵原的青山绿水中也都能找到它的佐证点”。这篇报告解读了邵原一带复杂的地质结构、悠久的地质史及地质景观,为我们研究“邵原神话群”的成因提供了地质学上的支撑。
2002年冬,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教授华仁葵,听说邵原人在探源远古神话,很想来看个究竟,于是应邀成行。我和时任市旅游局副局长李立政等陪同华仁葵一行,到邵原及周边地区进行山野调查。头一天到小沟背银河峡,看到十里多长的银河峡谷中堆积着色彩斑斓的五色石,听闻“小沟背,真神奇,一条银河连天地;天上银河星星稠,地上银河花石头”的民谣,华教授等人非常惊讶:“这不就是女娲补天石吗?”第二天,我们一起登上海拔1700多米的待落岭,见到当地叫“双石人”的石峰,又到四空山祈子崖抵近观察,华教授称“双石人”和古籍中的伏羲女娲交尾图一样,祈子崖桔黄色的“浮雕娃娃”简直就是女娲“抟土造人”传说的见证。随后,我们又考察了鳌背山,并登高远眺进入眼帘的西边天、黑龙山、云蒙山、历山等山形风貌。华教授激动地说:“这里就是女娲神话原创地!”考察结束后,他撰写了《华夏开天神话原创地考》一文,认为:“走遍南国北疆,唯独邵原山水奇特;浏览华夏开天神话,只有邵原丰富多彩,不仅具有‘东方创世纪’直观形象的特征,而且更具有华夏文化的魅力。可以说,女娲神话的原创地就是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以西、中条山以南、黄河以北的古邵州地区,远古时代的邵原先民是女娲神话的创编者。故邵原及其周边地区约50平方公里的地域,是书写华夏开天史的地方。”
2003年至2004年,是域内外专家学者到邵原考察调研最多的两年。
2003年5月,翟明战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李文成,中科院植物研究院研究员王献溥、郭柯,中国国际文化旅行社经理、国家生态旅游协会副会长王英民等一行7人,到邵原进行旅游资源综合考察。他们一致认为,这里不仅珍贵植物繁多,而且地域文化很丰厚。8月,翟明战和杨择令再次和《邵原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编制组成员一同到邵原实地考察。专家组在对邵原全境的自然、人文环境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后,提出了“原始、古朴、生态”的开发理念,建议把小沟背生态旅游区打造成“中华创世文化生态旅游区”。
2004年初春,北京大学教授谢凝高、河南省民俗学专家高天星、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辛立州等接踵而来。他们进行田野考察、乡村采风后,认为“如果说中华民族发源于中原,那么济源就应是中原文化的腹地”。
2004年秋,我们邀请域内外专家学者对邵原神话群自然原型物、古地名等遗迹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摸底考察。我和几个乡友,陪同华仁葵、王英民、高天星等十多位专家学者,一起走进邵原及其周边的崇山峻岭,寻找藏匿在深山幽谷里的神话踪迹;而后又南下黄河故道,考察八里胡同、黛眉寨等自然遗迹。所到之处,我将那些与神话故事紧密相联的生态地貌一一拍摄,并随时记录专家学者的议论解说,揣摩每一个古老地名与远古神话故事的渊源,思考着如何让它们开口讲话。第六天早晨,考察组在泰山岭座谈。我指着照片向他们介绍一个个古老的传说:天坛山,邵原人叫“老爷顶”,是轩辕祭天的地方;砍头山当地人叫“谷堆没儿”,传说是战神蚩尤的化身;待落岭相传先前叫“大罗岭”,后因“成汤祈雨箭寻桑林”而易名;待落岭西侧的祈子崖,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人的遗迹;鳌背山因山形而得名,与女娲断鳌足立四极的传说相印证;黑龙山、黑龙沟、黑龙潭都是因黑龙而得名,传说来源于“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神话故事;八里胡同、桃花栈、老禹洼等黄河故道的遗迹和古老地名、村名佐证着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我越说越激动,专家们越听越痴迷。一位学者感言:“邵原神话群与自然原型物如此天衣无缝地契合在一起,实属罕见,邵原地区应是‘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
2006年4月22日,金荣华先生应济源市政协和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邀请,从台湾飞抵济源,在华仁葵、杨择令和邵原镇党委副书记卢新永等陪同下,对邵原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5天的实地考察。这是我最难忘记的一次考察。
金荣华到邵原的第一天,参观了蚩尤观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址等。在镇区南边的泰山岭,他极目远眺,凝神环顾,听我指山讲说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和轩辕祭天战蚩尤、神农尝百草播五谷、共工怒触不周山、大禹斧劈黄河八里峡等远古神话,称赞邵原“真乃风水宝地,实则神话王国”。
第二天中午,我们又驱车到黑龙山考察衍生“共工怒触不周山”的自然景观。当我们登上黑龙山南端的娘娘腰时,金荣华一眼就盯住了海拔1995米的黑龙山主峰斗顶。当时随行的人纷纷议论,有说黑龙山与“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的传说有关;有说“斗顶”古时亦称“头顶”,结合民间“二龙反目”的神话传说,认为是古人编织 “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的地方,可叫作“不周山”。金荣华端详斗顶的豁豁垭垭,确是很不周正的山形。又听我说每年夏秋之交此处常有狂风暴雨,他尤感神奇,拿起相机不停地拍照,并很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只是在书上看到古人写的‘不周山’,今天身临其境,目睹斗顶峰峦不周之形,才豁然开朗,方知‘不周山’真面目。”
当天下午,金荣华和我们一起乘车赴银河峡。走进峡谷,见到大大小小的五色奇石,他又禁不住感叹:“我以前以为五色石是五种不同颜色的小石头,没想到这里的五色石竟是一块石头里裹着许多不同颜色的鹅卵石,还真像古人记载的石呈五色、形若鹑卵、如同火炼,真是女娲补天石呀!”
此后几天,金荣华一行又考察了析城山、黄河孤山峡等地,乘船浏览了黄河八里峡景观。回到宾馆后,他拿出一张娃娃崖的照片,悄悄地问我“这是真的吗”,并不顾多天奔波劳累,执意要去待落岭,亲眼看看娃娃崖到底是啥样。第二天,他在众人挽扶下,一步一步攀爬上四空山娃娃崖。在看到满崖壁活灵活现的裸体石娃娃时,他连连对众人说:“邵原是女娲文化发祥地无疑!”
金荣华先生返台后不久,便寄来了论文《女娲神话的产地印证》,还给我来信说:“邵原之行,收获丰硕,既蒙邀请,又蒙款待,十分感谢。创世神话的确认产生地点者,世所罕见。女娲神话之可认定,不仅为邵原之盛事,亦神话学上之大事,扬名于国际神话学界乃迟早之事耳。”
三、召开邵原神话群学术研讨会
2004年,通过长时间、多角度对“邵原创世神话群”的考察论证,“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的历史文化脉络已逐渐清晰,但要确认“邵原创世神话群”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邵原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还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科学解读。3月27日,我们召开了首次专题研讨会,决定确立“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为研究课题。4月31日,我和研究会会长杨择令及副会长李菊月、杨天祥等,到郑州召开专题联席会议,特邀华仁葵、高天星、李华、孙志英等专家学者就“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研究课题交换意见,最后商定集中力量做好“邵原创世神话群”的探索研究。随后,我们一方面继续邀请域外专家前来考察助力,一方面广泛征集域内外学者考证论文,并向市、镇政府汇报请示,筹划召开一次高规格学术交流研讨会。
2005年1月15日至16日,我们在市工人文化宫组织召开了“古邵州——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学术论文交流研讨会。华仁葵、翟明战、高天星、杨择令等1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对“古邵州——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进一步完善理论和科学论证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邵原及其周边地区约50平方公里的地域,口头神话传说概括集中,自然原型物形象逼真、规模宏大,应是“中华创世文化的原发地”。会议决定尽快召开一次全国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加大对“古邵州——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的课题研究。
交流研讨会一结束,我们就开始准备召开全国学术研讨会。由翟明战执笔编辑《古邵州——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考》一书,集中了此前的重要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地解读了“邵原神话群”。同时,委托华仁葵教授绘制《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示意图》彩色长卷,以为召开研讨会使用。后来,因各种条件限制,研讨会的准备工作暂时搁置。
2006年秋,我们意外地迎来了一个机遇。8月11日至16日,中国民协在郑州召开“中国神话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有160多位国际、国内专家和学者参与,杨择令教授和金荣华先生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当时,我和时任市文联副主席张孜平、邵原镇党委副书记卢新永、镇文化中心主任卢乃礼等闻讯赶赴郑州,把《古邵州——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考》一书和精美的银河峡五色石,送到与会专家学者的手里。
我们做梦也没想到,在8月1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金荣华教授作为台湾民俗文化学专家,却以《女娲神话的产地印证》为题作了精彩的发言,表示“邵原镇小沟背当是中国女娲神话的发祥地”。河南的神话学专家列举了相关的文献记载,对此鼎力支持。但是一些域外学者心中生疑,有人提问:“如果我们那个地方,也有像乌龟那样的山体,按照金教授之说,岂不也是‘断鳌足立四极’的发祥地吗?”对此,杨择令教授作出回应:“神话传说原创地的确定,当然不能仅仅依靠原型物来定论。就邵原地区而言,它还有丰富的口头传说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相应的古老地名作支撑。”在下午分组讨论会上,杨择令教授又以《东方女神——女娲创世神话原发地究竟在哪里》为题,从女娲神话的形象意境特点入手,从地缘、区位、历史、考古、古地名、传说以及天然生成巨型原型物等七个方面进行解析,认为邵原镇及其周边地区应为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神话的原发地。金荣华、杨择令的发言引发了热烈反响。就这样,“古邵州——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研究课题,终于被搬上了神话学国际学术论坛。
四、成功申报“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2006年,我们在探研“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民间神话传说的搜集、专家学者对原创地的考证论文、自然原型物的图片拍摄,已基本构成“邵原神话群”学术研究的初步成果。于是,我们协助邵原镇政府,开始了“中国创世文化之乡”的申报工作。
4月16日,镇政府召开申报工作联席座谈会,高天星教授建议在申报“中国创世文化之乡”的同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月18日,成立邵原镇非遗申报领导小组。随后,我们受镇政府委托,组织人员经过20多天努力,将研究会多年积累的数百万字文稿和数千张图片资料,分类编辑成《邵原历史文化》《华夏创世说》《守望华夏开天史园》《中华创世神话园之歌》《创世神话传说故事》《古邵州——中华创世文化原发地考》《山岳形胜佐证神话——创世神话原发地影像集粹》等一系列申报材料。
4月28日,我和杨择令会长陪同时任邵原镇镇长刘万玉、市文联主席陈家晗等到郑州,向省民协主席夏挽群作专项汇报。6月15日,省民协组织省内民俗文化专家,对邵原镇“中国创世文化之乡”的申报名称和内容进行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并将申报名称确定为“中国创世神话之乡”。后经省民协初审,同意上报中国民协。6月23日,市文联主席陈家晗一行赴京,专程向中国民协呈送申报材料。
8月16日,我与杨择令会长陪同邵原镇主要领导再次赴郑州,经省民协主席夏挽群引见,向来郑参加研讨会的中国民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会长白庚胜等汇报工作。白庚胜对地方政府重视民间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建议我们将申报名称改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以更好地突出地域特色。
2006年9月7日,已出任中国民协副主席的夏挽群作为组长,带领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中国民间文化之乡”专家评审考察组抵达济源,开始实地考察与项目评审工作。
两天考察后,召开了项目评审会。与会专家学者的讨论既热烈又激烈,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是邵原境内有众多神话群落,有大量关于神话传说的口头文化遗存;二是当地有很多与诸多神话传说相对应的物象,这为神话作了一个很好的印证;三是存在着很多与神话相关的民间习俗、民间信仰,民众对神话传说也注入了很多情感。评审会原则同意把邵原镇命名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9月18日下午,终于从北京传来了期盼已久的消息:依照中国文联及中国民协的有关规定,经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中国民协认为济源所报材料属实、手续齐备、申报规范,经研究决定命名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经过精心准备,邵原镇政府于11月20日举行了“中国女娲神话之乡”授牌暨泰和钟楼落成典礼,中国民协副主席夏挽群宣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关于命名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的决定》。国家级文化品牌“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终于花落济源。那一刻,我激动的泪水不知不觉地模糊了眼睛。
五、“申遗”路上再结硕果
“邵原创世神话群”所涵盖的“盘古开天”等十大神话中,女娲神话流传最广泛、生态最鲜活、最具魅力,是“邵原创世神话群”的代表。成功申报“中国女娲神话之乡”,为申报“邵原创世神话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铺平了道路。尽管这样,我们还是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申报材料,全力配合政府做好申报工作,确保一举成功。
2007年元旦期间,一直关注“中国女娲神话之乡”的高天星教授,将“一个偏远山区的文化缩影——‘邵原创世神话群’”搬进省会郑州的文化展厅,引起广泛关注。1月底,在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副研究员、政协委员郭靖华,建议将源于济源的“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申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这些都给我们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当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评审委员会正在进行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工作。我们一方面协助镇政府精心筹划“申遗”方案、落实具体申报事宜,一方面向省文化厅呈送将“邵原创世神话群”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请示。2007年2月6日,评审委员会按照申报条件进行了评审和认定,并经省政府批准,将“邵原创世神话群”和“愚公移山传说”一并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后,省民协将“邵原创世神话群”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将项目更名为“邵原神话群”。2008年6月7日,在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邵原神话群”顺利入围,我们奋斗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
“邵原神话群”申遗的成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更激励我们勤奋进取,追求不止。经过努力,2009年中国民协批准在邵原镇成立“中国女娲文化研究基地”。2013年,《济源邵原创世神话群》一书荣获首届“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2016年,“中国女娲神话之乡”被评为“河南省最具魅力中国民间文化之乡”。2018年到2019年,我们用不到两年时间,再次对有关资料进行了全面整理,编辑出版了《中国女娲神话之乡丛书》两辑八卷。
(本文作者翟明东,邵原镇邵原村人,1948年12月生,1971年参加工作,高级教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济源市邵州文化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