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七十五载风雨路 擘画“三农”新蓝图——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济源“三农”工作发展回眸

本报记者 张佩佩 通讯员 宋新阁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济源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跨越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济源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合资源力量,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推动“三农”工作求实效、创特色、走在前,成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市”。

2023年,济源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19.4元,居全省第2位;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到23591元,增幅达到12.9%,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07%,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62∶1。

稳粮仓、强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深秋时节,济源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新中国成立以来,济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业农村部门聚焦主责主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推广良机、良种、良技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中有增。

新中国成立初期,济源粮食年产量仅为3.3万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济源粮食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增强。2023年,济源粮食总产量达到24.31万吨,连续18年超过20万吨,比1949年增加21万吨。

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的同时,济源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独特地域优势,实施“特”“优”农业战略、品牌强农战略,不断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济源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积极发展温室大棚、智慧农牧场等,推动肉蛋奶、蔬果、水产品等供给持续增加,(下转第二版)

2024-10-18 本报记者 张佩佩 通讯员 宋新阁 1 1 济源日报 c_116385.html 1 七十五载风雨路 擘画“三农”新蓝图——新中国成立75周年济源“三农”工作发展回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