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是周围有名的“借”村,顾名思义就是靠借过日子。
20多年前,村里各家要维持一年的生活顺顺溜溜过下去,就离不开借字,大到借钱,借木材,借盖房檩条,借人力干活,小到借面,借小米,借玉米糁,借衣服,借椅子,借菜,借油盐,借针线等,甚至还有借一盆水,一碗饭,一个馍,凡所能借,无所不借。
村子很小,不到30户人家,90来口人,就像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你能借我点……”“你家的东西叫我用用”,这些话成了村里邻居们的口头禅。
最难的要数借钱,20多年前,我正上初中,村里普遍不够富裕,有学生的家里免不了借钱给孩子交学费。只要一张开口,被借的人家都要多少给一点,不够的话移步到下一家再借。常常是卖烟叶、大葱、大豆、花生等作物的钱放在家里还没捂热,就被上门借钱的女人拿走了。直到凑够学费,孩子们拿着钱高高兴兴向学校奔去,这钱才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还有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借水、借菜。因为我们村里只有一口水井,每到夏天大旱时,一个多小时才能出上一担水,偏偏有家里来了客人,鸡蛋茶也喝不上,没办法,只有去邻居家借上一盆水应急。还有要做饭的,一看菜没有了,咋办?平时吃水也紧张,哪有多余的水浇菜,所以自家地里的菜不够吃,只有出门到邻居家里借两个青西红柿,或一个嫩南瓜,几个小如核桃的菜椒。更有甚者,端着一碗捞面条,到别人家的菜锅里舀一勺,浇在面条上混吃一顿。家里有孩子正赶上要去学校,父母刚从地里干活回来,临时做饭已来不及,邻居奶奶在一边催促说:“我家锅里还有饭,去拿个碗先舀一碗,吃完赶紧上学吧。”村民吃顿饭就像是聚餐,各人捧着一碗饭,不约而同来到村中间的大梧桐树下或村下的大柏树下,谁家吃什么一目了然,既省了自家的小餐桌,又活跃了吃饭的热闹气氛。
借面,借玉米糁,借油盐情况也时有发生。有的人家炒菜锅都烧冒烟了,发现没油了,咋办?拿个铁勺子急匆匆地到邻居家借点油。有时菜要出锅了,一看盐袋空了,咋办?又慌忙去邻居家借一手心盐,支过这顿饭。
还有借衣服,借新椅子,有婶子要去当新娘的引亲,不穿件像样的衣服怎么行,找个平时爱穿漂亮衣服的姑娘嫂子借件好衣服,暂时过了这一关。还有的家里小子新谈的对象要来看门,赶紧出去借来几个上档次的椅子装点一下门面,让女方乘兴而来,高兴而归,直到这门婚事定下,全村皆大欢喜。乡亲们的节约智慧真是无穷无尽。
你听说过借床吗?我们村是一个冯姓大家族,全村不出五服,哪家来了亲戚,碰见的也跟着热情叫着,晚上这家人睡不下了,就招呼“叫你家孩子到我家睡吧,你家不是添亲戚了”。所以,借床不是真正的借张床,而是支使家里小孩子到邻居家借住一两晚。当然,孩子们白天在一起放牛,玩耍,晚上能挤在一起睡觉嬉闹,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说实话,那时我也跟着小奶家的小姑,三奶家的小姑睡过多次,跟着她们了解了许多生活常识。
君子固穷,借之有道。村里有名的明娘(孩子叫明),是个出了名的借主。家里孩子多,明娘身体过于瘦小,干不动山上的重活,只能在家里做饭,洗衣,照顾孩子。地里干活的事主要靠大伯操持。 大伯脾气暴躁,干活时想干就死命干,不想干就撂挑子骂娘,还听不进别人的劝。有一年在后背岭上种谷,方方正正一块地,周边因当初种地时圪垃多,出苗不好,结果从播种、间苗到锄草,大伯只操持中间一小片地,最后只收获了中间二三分。这样的人家生活确实困难,全凭明娘一人艰难应对。村里95岁的老爷有次不满地说:“明娘啥东西都要借?就是尿盆不借!”话音未落不到10分钟,“菊娘,你家小强不是出去干活了,尿盆借给我家娃用一下。”明娘已经手扒大门框,面朝院里喊道。
靠一个“借”字,邻里关系更加密切,交往更是繁多。外人很是看不习惯,“你们村总爱借东西,不嫌麻烦”。可是村人哈哈一笑,不麻烦,借个东西,有啥大不了的。因为借的东西花样繁多,有些实在不值一提,每年总有些借的东西忘了归还。午饭后,几个婶子大娘坐在村中大柏树下,或碓臼旁边扳着指头理论:“去年你家孩子借的一大瓢玉米糁还没有还呢。”一个说还了,一个说没还,争个面红耳赤,高声理论半晌之后给还是没给,不清楚了。反正想起了就说上一口,忘了就忘了吧。日子还是要过的,邻居还是要做的,见面依旧笑呵呵的。等到农忙季节,农具该借还要借,农活需要人手帮忙,盖房要借人力,干农活如犁地耙地,割麦子,割豆人手不够时也需要请邻居加入。那时,每到农忙时节,家里总有村里的叔叔姑姑们来帮忙割麦子,砍玉米。农活忙完了,妈妈就放上油锅炸一些油馍油角,派我分送给帮忙的人家,油香味跟着我飘了一家又一家。
多年来,村里人就靠一个“借”字,度过了漫长艰难的岁月,也迎来了自由幸福的生活。靠着借来的光阴,小村经历了从喧闹到宁静的春秋变换,村里人也在借来借去的时光中愈加亲情无限。
前段时间我又回到老家,村里只留下10多个人,愈加单薄而空寂。我站在小奶家杂草丛生的门口,想着白白胖胖的她从院里出来,惊喜地招呼我到屋里拿蒸南瓜。如今,10多年过去了,有的村民到城里打拼,买房定居,有的选择留下,在附近市场上盖房居住,村里稍显落寞和冷清。站在高山上远望,唯有山里的庄稼年年绿,留下的村民们靠着一份纯朴和执著耕耘着山里的岁月,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日复一日地把日子过得生机勃勃,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