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印象下司

□冯清利

下司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下辖的一个古镇,最初给人的印象,并不佳。

因一个机缘,来到了下司镇。出租车快到住宿地时,却被一个横杆挡住了去路。转到另一个街口,依然有一条挡路的横杆,不让通行。

人家的地盘人家做主。只好和酒店的人联系,他们过来和看守者嘀咕了几句,便放行了。下司,下司,是不是给外地来的人,都先来一个下马威?

司机师傅忙解释说,不好意思啊!为保护游客居民通行安全,从早上9点到下午6点半,下司规定,不允许外来车辆进入。这才恍悟,原来错怪下司了。

早上起来到街上走走。街道两边是焦糖色的古民居,没走多远,就碰到了同伴,他说:“还没去清水江吧,从这条街下去就到了。”

三拐两拐就到了江边。之前看过不少江河,但当清水江闪现在眼前时,精神还是一爽,青山一屏,清水一泓,山水相映,山青水清。没有比叫“清水江”更妥帖的了。

忽然发现一个现象。南方多江,湘江、赣江等。北方又多河,洛河、淮河等。清水江和家乡的洛河宽窄差不多,怎么不叫河呢?有人答话:北方有黄河,其它的河水都没有黄河宽,只能跟着叫河了;南方有长江,其它的水流都没有长江长,只能跟着称江了。想一想,都甘拜下风呗。

古镇街道纵横,脚下全为石铺路面,两侧为凿痕清晰的长青石,中间为光滑平整的石板。每隔几米,石板上都有一幅古装人物图案。

瞧这一幅,高高阁楼上,一位老者正专注地俯瞰两个手持兵刃的年轻人比武。表现什么意思呢?几个人都在猜测。同行的老张说:“是比武招亲。”再审视图案,对,就是在比武招亲嘛。

遂对这些图案产生了兴趣。前走又有一幅图案。飘飘柳树下,一长髯老者怀抱一幼儿。大家正猜测中,老张又开口道:“这个是‘祖孙情’。”再看图,说得是啊!

又接着看了几幅,老张说的都让我们信服。谁知他“哈哈”一笑:“你们啊,注意力都集中在图上了,其实图的右下角都刻有题目,我早发现了,看下一图时,我提前已把题目踩在脚下。你说猜的能不准吗?脚下有学问呐!”

芦笙广场是下司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矗立着宝塔状、木结构、重檐建筑的侗家鼓楼和两层楼阁的苗家古戏台。这里曾是2017年央视春晚的南方分会场。春晚结束后,下司人安排了三尊苗族人塑像常年留守在这里,日复一日投入地为过往行人继续表演。两男一女,男子单脚站立,手捧芦笙,低眉颔首,忘情吹奏,女子身心投入,轻歌曼舞,自醉也迷人。

苗族服饰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听说打造一个重量两公斤左右的银冠,要花费半年时间,经历30多道工序,制作费用超两万元。“美丽的负担”啊!女孩子戴上凤冠,光彩熠熠。凤冠下,容颜美的,更加出众;长相一般的,也会形象重塑。

两个满身苗族银饰的姑娘正在照相,我便好奇地问:“你们是苗族的吗?”俩姑娘莞尔一笑:“这是我们租的,和你一样,在这里,我们也是‘少数’民族。”

想更多地了解下司,还得依赖当地的导游。导游姓毕。得知我们想知道下司名字的由来,小毕柔婉清亮地说,明清两代,下司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而得名。要说下司好、下司美,除了文化味儿、民族味儿,全在于三个字:水、商、人。

清水江的水,成就了下司。清水江流域适合优质杉木生长。明清两朝,朝廷在此开设“木市”。几百年间,各种大小船只顺江而下,下司成为热闹的水运码头。

凭着群众对体育之爱,下司人瞅准当下一个新风口,打造出了一处新亮点、新看点: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下司成为“龙舟冠军之乡”。流泻着速度与激情的训练基地上,你可以看到,几位运动员正用力挥动船桨,苦下功夫,在劈波斩浪中享受着青春之韵、运动之趣。

古镇因水而起,更因商而兴。民国时期的下司,商号一个个,货栈一处处,餐馆一家家,会馆一幢幢。白昼的江畔,熙熙攘攘,近万名水客往来不绝;夜幕之下,江火通明,千只帆船相靠相连。下司俨然成了西南山区的“小上海”。

下司还因人而彰。人,指的是创立“阳明心学”、首开“兵儒合一”治军先河的王阳明。中国五千年,圣人两个半。圣人之一的王阳明一生波澜壮阔。他左手持剑,力保大明江山;右手抚卷,创立心学大家。

明朝时期,他的再传弟子孙应鳌辞官返乡,在下司讲学。一代代下司人走进阳明书院,在“知行合一”“致良知”和“求仁”中,感悟着生活,创造着生活。

在下司的一面墙上,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没错,我也喜欢下司。刚看到时,颇不以为然。也许,只有你到了下司,在别致的下司街头走一走,在澄碧的清水江边走一走,你也会由衷地说:没错,我也喜欢下司。

2024-10-09 □冯清利 1 1 济源日报 c_116027.html 1 印象下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