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精致人生——读吴元礼《琢玉斋存稿》

□李向前

近日,有幸读到了年近八旬的吴元礼先生的新著《琢玉斋存稿》。这部新著洋洋洒洒26万字,特别是其中16余万字的回忆录《青青园中葵》是老先生花了两年的时间陆续写出来的。不知道他写的时候是有多艰难,仅仅完整读一遍,也是很费了我一些工夫的。

吴元礼先生祖籍济源市坡头镇,曾在济源三中和济源一中教学多年,学生众多。以往,我本就认识吴老先生的,但对他之前的经历所知甚少,也想对他的一生一探究竟,恰好他的回忆录写出来了。所以,我读的时候就格外用心,边读边揣摩他经历的点点滴滴。他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我读着也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罢掩卷长思,我脑海中一直闪现着这样一个问题,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

我思维的光猛一下落在他经常戴的腕表上。是啊,如今,年轻人都不怎么戴腕表了,更别说老年人了。但吴老先生,我每次见到他,左手腕上总戴着一块款式虽老但走得很精准的手表。我的心里立即浮现出一个主题印象,这是一个把每一分钟都过得很精致的人啊!

读完书后,我感觉他的生存是有技巧的,一个是胆小,一个是胆大。当然,这技巧不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而是生活逼出来的。胆小胆大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他的身上却又契合得天衣无缝。他因自己个子不高且力气不大,所以处处在群体面前显得很弱势很胆小,他会因剃刀太钝而怕剃头,也会因一次翻车事故而怕坐牛车。胆小的人一般都很敏感,这使得他能时时注意让自己尽快适应周围的生存环境,无论这环境是恶劣还是舒适;也能随时随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表现,以使自己尽快地融入群体之中,无论这群体是和善还是强势。但他又是胆大的,他的胆大体现在独处的时候,13岁为了寻找“大炼钢铁”的大部队,辞别了年迈的爷爷,跋山涉水,穿林越沟,独自踏上未知的征途。你要说他心里不害怕,那是假的,但你要说他胆小,我觉得不对,他的内心绝对有一种无所畏惧的勇气!就像他为了练就“飞檐走壁”的绝招,竟敢爬上房顶,在房脊上来回奔跑跳跃,他的父亲在地面看见,吓得都不敢高声喊他。这个时候,同样他的内心是有一种练就武艺除暴安良的侠义情怀!所以,吴老先生的少年是胆大又胆小的少年。对此,掩卷深思,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无一不是从胆小和胆大中一步步走过来的啊!

如果说童年少年时代,他无可奈何、逆来顺受,小心翼翼地适应生存的话,那么从青年开始,他便开始了精彩的人生之路!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命运无比精致的选择。这种精致,不是那种充满算计的精打细算,而是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其命运的选择是那么正确,又是那么自然。命运的选择,也是一种人性本能的选择。这种本能来自家族的传承,来自爷爷的启蒙,来自父亲的教诲,来自妈妈的关爱,来自生活的磨练……不该担的他毅然挑起来了,别人觉得烫手的他接过来了,艰难坎坷的他蹚过来了,幸福来的时候他也不觉得突然。他当了老师,把最调皮的班级改造为全校最优秀的班级,把最顽劣的学生改造为向上奋进的好学生;他去进修,把自己的文凭从初中学历升格为师范本科,他进修毕业时的两个小时的演讲赢得全场掌声雷动,谢了三次幕才平息下来;他去河南日报社参加培训,培训后暂留报社工作,到基层采访,几次过家门而不入,数篇大稿见报,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好评;他的成长时代和最年富力强的岁月,是在济源三中和济源一中度过的,为济源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对济源的山水最有感情,济源是他人生中最深的烙印……

吴老先生这辈子最聪明最正确的选择,应该就是娶了最合适的太太。他在书中用了不小的篇幅对爱人李作云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当年这个叫李作云的姑娘,并没有嫌弃他是没娘的孩子,义无反顾地嫁给他,敬老爱幼、操持家务,给他生育了两儿两女,独自在家辛苦劳作抚养孩子,全力以赴支持他在外工作。他能有今天的成就,全赖这个知书达理的贤内助!他能有今天幸福的书香之家,全靠这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他能有今天的文学成就,全仗这个夜里添香的红知己!

一个家庭如果不缺金钱,那这辈子肯定生活无忧;如果不缺书读,那几辈子绝对不落人后。吴老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抚今瞩远的人,打造的就是这样一个书香之家。不但爱读书,还爱写作,善著书,他写《河阳赋》《花石村》《农村党支部书记赋》等好多佳作被镌木以列墙、勒石以传世。他主持编印的40余万字的《送庄村志》首开原吉利区现代编写村志的先河;主持编写的30余万字《吉利览古》为吉利的历史文化作了一个完美的小结。古稀之年不辍撰写,终于《琢玉斋存稿》又和大家见面,给吴氏家族的书香传承留下了翔实的史料,也给世间留下优美的文字。可以说,吴老先生几乎没有把自己的每一分钟时间浪费在无谓的感伤、烦恼和哀怨的情绪上,总是珍惜点点滴滴的时间,感恩自己遇到的每一个人,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大河不干,小溪涓涓;小河潺潺,大河流远。吴老先生的《琢玉斋存稿》,且不论它能在文坛激起多大的浪花,但他对待人生的敬畏态度、对待文学的炽烈程度、对待亲友的真爱深度,就像涓涓细流渗入人的内心深处。我想,我们的内心受滋润久了,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种子要发芽、长大。我期待着那一天。

2024-09-24 □李向前 1 1 济源日报 c_115722.html 1 精致人生——读吴元礼《琢玉斋存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