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决定》指出,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些要求为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时代任务指明了方向。为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这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培育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将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在强化主体自觉的前提下开放包容,在坚守“根脉”“魂脉”的基础上锐意创新。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护文化自信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同为主观属性,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往往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只有在共同思想目标、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的引导下,人们对于所属文化的自觉、理解与认同才能更加深远且长久。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增强“五个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因此,必须在科学文化领域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成果的理论研究,同时以兼具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党的创新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通俗化传播与大众化普及,并通过落实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体会与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核心内涵。完善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研究、舆论引导与宣传教育,为培育并巩固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使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彼此交锋的文化环境中把握中华文化的“根脉”与“魂脉”,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知与坚定的理想信念,将强有力的文化自信厚植于心。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把握文化自信的关键要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充分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优秀文化资源是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主要来源,因此,应以创作为本,关注文化资源的品质提升,从服务提供、思想引导与组织规范等方面优化文艺创作生产工作机制,并打造一支来源广泛、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创作出一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质文化作品,通过多样的内容表达与多元的呈现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着重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在新技术赋能与产业融合的加持下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此外,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增强仰赖覆盖广、质量高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通过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辅以数字技术与网络空间的合理利用,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真正走进群众,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滋养人民心灵、培植文化自信。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文化自信提供传播保障。步入信息技术时代,越来越多文化资源、思想观念等主观意识产物摆脱了传统媒介,打破了时空阻隔,以互联网为依托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即时性传播与互动性发展,在推进多元文化交流与互动、助力文化产品供给与创新的同时,也为网络谣言、低俗文化甚至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思潮提供了生长温床。网络空间的文化秩序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的和谐安定问题,为了在网络空间赋能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趋利避害,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需要进一步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强化对于网络内容的建设与管理,做好网络舆论引导,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阵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场域,以此打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为文化自信的增强培植有利环境、注入创新活力。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以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典型心态,也是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现,其中沉淀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与泥沙俱下的世界思潮,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问题已然成为关乎国家战略的重要问题。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应以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为着重点,坚持鲜明的中国立场与开放的世界眼光,依托新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多元化国际传播媒介与载体,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通过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并在同世界文明展开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发展创新、赓续绵延。在此,以五千年文明史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不仅作为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的原则与动力,且能够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得以升华——当中华文化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更为包容的心态走向世界,在跨文化的背景下消除误解与偏见、实现理解与尊重,并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指明方向,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将会得到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则会在百花齐放的世界文明之中实现空前增强。
(作者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