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凸显了高质量发展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局和长远意义。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些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提供了发力点和根本遵循。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不断下降,消费需求提质换挡,原有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弱化……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客观经济规律使然,同时也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国情的变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要求相应的体制机制必须随之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系统观念,不断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不断破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劲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长期稳居世界第二,今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8%,集成电路、服务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智能绿色新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不断显现。但同时,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形势逼人,这些都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进解决。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既需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变革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又需要通过制度的健全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综合发力,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符合规律地向前发展。
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激发人的潜力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意味着必须通过深层次系统性改革打通堵点卡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不断完善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体质机制,鼓励和包容产业发展,建立长效的投入增长机制。对于传统产业则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产业转型发展政策的系统性和集成性,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不是简单的经济叠加,而是要解决产业大而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质量数据供给不足、流通不畅,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建立健全涉及行业、产业和企业等方面的制度和机制。一方面以数字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推进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拓展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另一方面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卡脖子”技术公关,提升我国数字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世界级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同时要加快数据资源管理和要素配置等政策的制定,从而保障数据要素高质量供给。
高质量发展需要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服务业新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当前全球市场竞争已经从简单的价格竞争进入到质量、技术、品牌等综合实力的深度竞争阶段,服务业发展环境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就需要一方面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服务行业改造升级,促进其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健全服务业标准体系,加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增强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推进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政策、规则的统一,同时创新服务业监管机制,按照功能属性分类监管,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靶向性。
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我国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及供应链配套协作关系。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国家的脱钩断链,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应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一方面要立足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破除阻碍资源要素畅通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国内大循环为依托,以高质量发展为重点,以改革科技创新体制为抓手,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促进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保持高水平高层次对外开放,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引领和主导产业链标准、规则等的制定,有效规避断链风险的潜在影响。
(作者系中共济源市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