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传承红色基因 巩固军民团结”系列报道

传好红色“接力棒” 走好时代新征程

本报记者 张佩佩

一段历史,就是一段记忆;一抹红色,更是一份感动。近日,记者走进五龙口镇留村,感悟红色精神。

20世纪30年代,这里是济源早期党组织活动的重要地区——“大河里”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1934年成立的留村党支部,是济源较早的党支部;大革命时期,200余名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30人献出宝贵生命,留下了护送朱总司令过沁河、组织自卫团攻打沁河日军等诸多红色印记。

如何利用好丰富的红色资源?2021年,留村支村“两委”决定建设村史馆,让更多人了解并记住这段历史。村史馆开馆之日,党员、群众纷纷赶来。“大河里”红色革命文化、革命风云大事记……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令人动容。

如今,留村传承红色精神,组建了“志愿先锋队”——退役军人服务队。72岁的老党员、退役军人赵和林介绍,该村非常重视拥军优属工作,注重发挥“老兵”“民兵”的作用,吸收退役军人进班子,进一步激发他们奉献社会、建设家园的热情,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新时代,新征程。留村传好红色“接力棒”,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面对沁河边大面积滩涂地,因久未开发而荒芜,多数村民外出务工的情况,留村支村“两委”提出“平滩造地,改良沙土,规模种植,绿色发展”的理念。随着机械的轰鸣声,沉睡已久的大地被唤醒。一时间,村庄一片沸腾:在外务工者,纷纷返乡;进城居住者,回家创业;邻村种植户,前来兴业……沁北家庭农场负责人杨东胜来此承包了640亩滩地,安装了喷灌设备,种植冬小麦、高油酸花生。他种植的花生品质好、产量高,花生种植基地被确定为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优质花生专项济源示范基地。

小寨家庭农场负责人赵刘敏在此承包了2100余亩地,其中500亩沙滩地。他不但种植冬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还引进花生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花生约50万斤。目前,五香花生、原味花生、香脆花生等产品产销两旺。

“昔日的荒沙滩,已发展为万亩花生种植基地,变成‘金沙滩’。”留村党支部副书记梁建强介绍,留村和承包户规划延伸发展,依托深加工项目,形成花生种植、收获体验、加工体验、产品销售链条产业,带动群众增收。同时,该村与饮料企业合作,开发了“马村梨汁”系列产品,市场前景较好。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90万元。

沿着红色足迹一路行进,留村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创美好未来。谈及今后发展思路,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先锋表示,将积极推进“红色+基层党建”“红色+乡村振兴”“红色+绿色生态”等行动,打造红色文旅品牌,逐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红色一体化产业格局,在乡村建设中融入沉浸式体验,溯源红色历史记忆,点燃党建“红色引擎”,以“党建红”引领“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民风好”。

2024-08-05 本报记者 张佩佩 “传承红色基因 巩固军民团结”系列报道 1 1 济源日报 c_113893.html 1 传好红色“接力棒” 走好时代新征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