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永远闪耀的灯塔

◆牛应芝

地处黄土高坡的甘肃会宁,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曾被左宗棠称为“陇中苦脊甲天下”。中国工农红军在会宁的胜利会师,使这里毅然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和落脚点延安并称为中国革命的圣地,成为当今红色旅游的热土。

历史的风雨一次次从这里走过,时代的阳光洒满今天的大街小巷。

三年前,济源市和谐群组织群内党员参观了除会宁之外的所有万里长征主要节点,我也曾经跟团到过长征的起点江西瑞金、井冈山等地参观学习。这次能够来到长征终点参观,又圆了我到三方会师地的一个梦想。

七月的中原大地正是笼蒸火烤的季节,可甘肃会宁这黄土高原的时令又把我们拉回到早春。

适逢党的生日,会师广场门前站满了参观和表演的人。苍天也眷顾喜庆的人们,晨霞透过云层照耀着大地,送给人间丝丝暖意。仰望门口一座题着“会宁古道”的牌楼,瞬间让我感到了小小会宁的厚重与博大,长征能够会师会宁,让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会宁“地控三边,县居四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祖厉县,属安定郡。隋为凉川县,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为会宁县。长征路上,这里又是红军北上抗日和西渡黄河的必经之地。难怪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会宁,好地名啊!好地名,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他们都为这个地名感到自豪。

节日的会师广场分外庄重。广场对面的会师楼是原修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年)的会宁县西城门,始称西津门。1936年10月2日凌晨,红一方面军15军团直属骑兵团在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的带领下,打进西津门,攻占了会宁城,为三方会师扫平了障碍。为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这一伟大历史事件,1952年,会宁县人民政府将西津门更名为红军会师门,城楼为会师楼。1962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西津门为会师门,城门楼为会师楼。广场左边是“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右边的会师纪念塔恢宏巍峨,高耸入云,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纪念塔共十一层,呈三塔环抱雄姿,是全国唯一以三塔环抱为构型的会师纪念塔。立意为三军会宁会师像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团结一致,顶天立地,所向无敌。三塔塔体各为九层,意蕴天长地久,深含三军将士创下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三塔在第十层合为一塔,既反映着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伟大的长征,又映照着红军三大主力1936年10月10日在会宁胜利会师。纪念塔十一层收顶,代表中央红军长征中经过的11个省。当我抬头仰望会师塔的时候,顿时感受到先烈在血雨腥风里抛头颅、洒热血、马革裹尸、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不由得深深地鞠了一躬。

纪念馆的大厅,迎面排列着九位三方会师伟人塑像。他们个个威风凛凛,英姿飒爽,指点江山的气魄扑面而来。听导游讲,这座馆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展览馆中内容最全、文物最多的陈列馆。我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从红军出发点到会师地,心情深重地望着那墙面上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画面;柜台内红军用过的行军壶、铜水瓢、牛蹄窝鞋、梭草鞋和军装被单等物品,一张张图片诉说着历史的悲壮,一件件文物展现着革命的艰辛。在一幅稚嫩的红军小战士画像前,我凝视许久,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强烈冲击着我:1936年10月的一次战斗中,会宁县城遭敌机轰炸,一颗炸弹落在两岁多的魏煜的身边,正在刷标语的红军小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冲了上去,用身体护住了魏煜。魏煜得救了,小战士却牺牲了,牺牲的时候年仅14岁,甚至连他的姓名至今都无从得知。魏煜成家立业后,给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叫“继续长征”,以表达对红军的救命之恩。

长征,让红军在九死一生中涅槃重生。这支经过千锤百炼的红军雄狮,是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成为最终夺取抗战和全国革命胜利的钢铁洪流,使我认识到人的潜力、毅力、创造力,人的意志、信念、理想的无限可能。我的心灵被深深震撼,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这时,广场上的节目正演得热火朝天。我站在纪念馆高高的台阶上,眼前的广场人山人海,演员身着民族服装。他们端着簸箕,提着篮子,掂着茶水,捧着家里最好吃的食品水果迎接红军。会师楼上,战鼓声声,旌旗猎猎。身穿红军服装的演员,随着《长征组歌》的音乐声,变换出不同的阵型,演示着激烈的战斗场面。我仿佛听到那战马嘶鸣,军号阵阵,犹如千军万马奔腾震撼大地长空。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革命火种迅速燃遍了全中国,表明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国外友人埃德加·斯诺是第一个采访红军长征的人。他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你对红军有什么看法,对他们的政治立场有什么看法(在这方面有很多辩论的余地!),但是不能不承认他们的长征是军事史上最伟大的业绩之一。”1972年,一名跟随尼克松访华的全美作协主席索尔茨伯里对红军长征很感兴趣,曾经向周总理提出沿着红军长征路实地采访的要求。1984年获得批准时,他已74岁,但他仍然深感高兴。在妻子的陪伴下,他们爬雪山过草地,用了74天的时间,从江西走到了陕北,并采访了100多位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完成了多年的夙愿。他在著作《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评价说:“……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十一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料的未来前进。”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精神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励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动力,是一座永远闪耀的灯塔。

革命精神代代传。在新时代,这种精神,鼓舞着我们勇于建功立业,再创辉煌。

2024-08-01 ◆牛应芝 1 1 济源日报 c_113767.html 1 永远闪耀的灯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