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我与父亲从未告别

韩慧娟

这一年里,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多次住进医院。但是,每次都能转危为安,给我惊喜。父亲说要活到90岁。我总以为,亲情能战胜病魔;我总以为,父亲还能陪我走一段长长的路,却永远没想到,他也会食言,也会让我失望……

父亲从重症监护室回到家,更多的时间处于昏迷状态。我坐在父亲床边,一直紧握着他的手,不停地叫着“爸爸”。我怕我一松手,我怕他听不到我叫他,会离开我。可五天后,春意正浓的中午,父亲松开了我的手,任凭我喊哑了嗓,永远,不再,答应我……

世界上亳无保留给予我宠爱的那个人,去了……

生命里最深的痛,莫过于和父母的告别。如此锥心,今生难愈。

我为父亲写了悼词。尽管他很普通,可在孩子的心中,他值得永远怀念。我回忆了父亲的一生。他有过美好的青春,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边疆建设。他与母亲结婚后,养育了二子二女。为了孩子们健康成长,他们竭尽所能。退休后,他依然没有闲着,为孩子们看门守户,接送孙子孙女上学放学。我流着泪,写着,回忆起与父亲相处的美好时光,又泪中带笑……

我在村里念的小学,与父亲几乎天天见面,也体会不到他特别的爱。我初中和高中的读书生活,分别在父亲所在单位的职工子弟学校和济源一中度过。其间,父亲经常到学校看我。我从小就学习认真,可父亲从来没有表扬过我。我学无所成,父亲依然云淡风轻,对我没有丝毫的苛责。对于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做出的选择,父亲都给予了最大的尊重。他从不对我寄予任何不切实际的期望,让我在阳光雨露下,自由自在,成长。

我成家有了孩子后,深知为人父母的不易,经常回去看父母。每次父亲都嘱咐我多关心爱人,善待公婆,把家庭经营好。言犹在,人已去……

人到老年,特别不喜欢独处。父亲亦如此。他经常与一群老年人坐在村口的公园里,以解孤独。所以,我每次回家,都能在村口碰见他,父女一起回家。往后,我再回去,村口的公园里,再也不见父亲……

父母是我的主心骨。他们抚养我长大成人,参与了我的人生规划,见证了我成家立业。失去了父亲,以后的路我该怎么走,心中一片迷茫。曾经,当身边的许多同龄人失去双亲的时候,我庆幸身边还有父母的陪伴,我依然是个孩子,享受着父母的爱和唠叨。如今,父亲也撇下我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我也成了没有父亲的孩子,我的世界里少了一个人替我遮挡风霜雨雪。每想到此,无数次失控崩溃大哭。我得用多大的力气,才能度过这难捱的日子?

如果我不长大父母就不衰老,我多希望我永远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鲁迅先生说过:“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服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你想到父母时,内心会充满力量,会感受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更多的乐趣和自由。”无论何时,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我今生最大的底气。

父亲和母亲从青丝到白发,共同生活了近60年。父亲去世后,母亲陷入了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中,以至于他们之间的争吵也成了她美好的回忆。由人到己,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他,在我们执手共度的一生里,始终相爱相契。这也是父亲的期望。

父亲生病这一年里,坦诚地说,我对父亲的去世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毕竟他已高龄,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已退化。我不想以后留遗憾,所以尽心尽力地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回忆我与父亲过去53年的父女情深,每次都是泪流满面,还是觉得对父亲做得太少。子女对父母的思念和父母对子女的爱,一样绵长悠远。幸好母亲健在,让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心中的遗憾。父亲若泉下有知,也会欣慰吧。

父亲从不焦虑,只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何为成功?见仁见智。如果以世俗的标准衡量父亲,显然他不在成功者之列。如果听从自己的内心,怡然自乐直至高寿,毫无疑问,父亲胜过了许多人。他的简单,他的纯粹,他的通达自在,他的庄敬自强,他对物质的无欲无求,他对生命的敬畏热爱……所有这些,让我重新思考人生。

父亲不善人情世故,但在86年的人生里,始终心怀悲悯,为人坦荡,行为磊落。我身上有他的基因,它时刻提醒我是父亲的女儿。

父亲出殡当天,下了大雨,天人同悲。泪眼朦胧中,父亲离我愈来愈远……

“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读庄子,悟庄子的生死观,聊以慰藉。

痛过,才会成长。

父亲葬礼后的第二天,按照传统风俗,我们又来到墓前祭奠父亲。我们为父亲的坟又添了土,唯愿他在另一个世界依然随性自在。

暮春的田野,静美如桃源。新雨后,阳光明朗,微风习习,庄稼与野草的清香沁人心脾。我也想做一棵庄稼,自由随风,在原野,在山岗。

我要活成父亲期待的模样。

所有的功名利禄终将归于寂寞,唯有爱与美好永恒。

我与父亲,从未告别。

2024-07-12 韩慧娟 1 1 济源日报 c_112868.html 1 我与父亲从未告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