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穿越一个甲子的精神回响

——写在焦裕禄逝世60周年之际

5月14日,河南兰考,焦裕禄陵园。人们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共同缅怀祭奠这个平凡而伟大的灵魂。

这一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离开我们整整60年。

不远处,他当年亲手栽下的泡桐挺拔伟岸,翠盖如云。

斯人已逝,“焦桐”常青。穿越一个甲子,焦裕禄精神依然激荡回响,历久弥新,催人奋进。

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千顷澄碧。初夏,东坝头镇张庄村人流如织,众多参访者到这里追寻精神印记和振兴足迹。

60余年前,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张庄,曾是兰考最大的风沙口。焦裕禄到这里查风口追沙源,植树造林、翻淤压沙治理“三害”。

半个世纪过去了,张庄治住了风沙,贫困依然是道坎儿。2014年,全村共有贫困户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正是这一年,仍有115个贫困村、77350名贫困人口的兰考郑重做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

唤醒精神,鼓足干劲,重塑兰考。

2017年,兰考在河南率先脱贫摘帽。焦裕禄精神,如同春风化雨,化作大家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

在兰考三义寨乡,油绿的田野中一台台风力发电机高高耸立,在晨曦微露中转动。

三义寨乡付楼村,一场农村能源革命初显成效。35户农家屋顶铺设光伏,加上光伏长廊、风电设备,一年可发电100多万度,不仅满足全村用电,还能额外获得“阳光红利”,年集体增收16万元。

“当年焦裕禄在这里探风口、治风沙,如今我们借风能、太阳能打造‘零碳乡村’,建设成全国农村能源革命示范村。”驻村第一书记裴东鑫说。

在堌阳镇徐场村,沿街宅院里传出打磨木材和动听的琴瑟之声。寻声踏入小院,“90后”琴师徐亚冲正拨动琴弦,调试古琴。“制琴不仅是我们致富的门路,弹琴已成为我们的新生活方式。”

“为了防风治沙,兰考人民广植泡桐,这些泡桐树也改变了村民的命运。”村干部徐永顺说,以泡桐为原材料,村里105户人家,90多户做乐器、开乐坊,年产值超1亿元。

十年时光,天翻地覆。

兰考成为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县,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24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全社会用电量的102%;作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90公里;兰考县家居产业园入驻企业440余家,发展木材加工专业村36个,带动10余万群众就业。兰考全县生产总值由2014年的213.9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10亿元。

曾经风沙肆虐的贫困县,正绘就一幅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振兴图景。

要像焦裕禄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按下提闸键,水闸升起,清澈的水流奔向水库。

兰考最东边的许河乡,因地下水含碱量高,被称为苦水区。近日,许河乡苦水区治理项目正式蓄水,1.3万余名群众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问题成为历史。许河乡党委书记周满仓说,在几任县委领导的接续努力下,兰考最后一片苦水区终得治理。

半个月后,小麦迎来收割季。

俯瞰兰考红庙镇高标准农田万亩方,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一眼望去,如一块翡翠透着油亮。

60余年前,这里沙岗遍地,内涝严重。“当年为了填饱肚子,焦书记带领群众一起翻淤压沙,如今建设高标准农田,牢牢端好中国人的饭碗。”红庙镇种粮大户郭胜民说,借助浇灌设施和监测设备,当年亩产40斤的孬地,已成为小麦亩产超千斤的良田。

“俺想焦书记,要是他还活着,到俺家吃上一口热乎饭,该多好。”曾和焦裕禄同吃同劳动的兰考老农魏善民眺望麦海,每逢小麦成熟,总将一束小麦放到焦裕禄陵墓前。

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

“驻村多了,群众熟了,交流多了,矛盾少了,气理顺了,劲就足了。”兰考县委副书记、县长丁向东说。兰考县级干部每年集中3个月开展“百日驻村”活动;400余支驻村工作队遍布乡村田野入户帮扶。

(下转第二版)

2024-05-16 ——写在焦裕禄逝世60周年之际 1 1 济源日报 c_110476.html 1 穿越一个甲子的精神回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