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

轵关陉:千年古道唱大风

□谢合鹏 赵公文 李立政

原封门关上的题额“封门天险”

(接上期)

轵关陉之功用

千古轵道,烽火狼烟,金戈铁马,战事不断。

轵关陉沟通河东和河内,串起了一系列重要城镇,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发生在轵道上的著名战例可谓数不胜数,兹列举几例:

如《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和《史记·齐世家》均记载的齐伐晋之战: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吕光派晋国叛臣栾盈秘密回到晋国作为内应,遣精兵分两路袭击晋国。一路入孟门(今河南辉县西的白陉), 直趋晋国都城绛都;一路沿太行南麓向西,攻取郫邵(今河南济源邵原镇),越轵关陉,在荧庭(今山西翼城东南)两路会师,高筑营垒,与晋军展开激战,大败晋军。

《史记·苏秦列传》言:“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危。”《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四十五年,伐韩之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公元前262年,秦国名将白起率秦军下轵道,破轵关,攻打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沁阳),野王军民投降秦国。秦国设立野王县。

《后汉书·邓禹传》:“建武元年正月,邓自箕关将入河东……遂定河东。”公元25年正月,刘秀派年仅24岁的大将邓禹率领精兵两万自野王出箕关(又称濝关,古代轵关陉的重要关口)越太行山,攻取河东,连战十日,大破守军。此后围攻安邑,六月,邓禹在解县(今山西临猗县西南)以南的中条山下击败更始大将军樊参,接着,又在安邑城下打败绿林军领袖王匡,一举荡平河东。

……

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关轵道的记载更是司空见惯,如《资治通鉴》: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马懿在汲;……遣懿便道自轵关西还长安。”(卷七四)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王弥……至洛阳……大败。……走渡河,与王桑自轵关如平阳(今临汾)。”(卷八六)

晋成帝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后赵中山公虎帅众四万,自轵关西入,击赵河东。”(卷九四)

晋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苻健……治宫室于枋头。……既而……悉众而西……行至盟津,为浮梁以济。遣弟辅国将军雄帅众五千自潼关入,兄子扬武将军菁帅众七千自轵关入。”(卷九八)

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燕主垂顿军邺西南,……西燕主永……疑垂欲诡道取之,乃悉敛诸军屯轵关,杜太行口……”(卷一〇八)

陈文帝天嘉四年(公元563年),“齐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陭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卷一六九)

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周韦孝宽陈破齐之策曰:“今大军若出轵关,方轨而进……”

后赵石虎、前秦苻坚、西燕慕容永,都曾兵临轵关;南北朝时,轵关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的边境地带,北齐天宝三年(552年),怀州刺史平鉴调集工匠整修轵关,加强了防御工事以拒西魏;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大将斛律光率卒二万,沿轵关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史称该长城为齐岭。同年九月,北周大将杨摽进攻轵关,北齐太尉娄睿凭借轵关天险和坚固的长城工事,抵御来犯之敌。两月余,破北周军于轵关并生擒杨摽。至今,齐岭长城遗迹仍清晰可见。

千古轵道,往事悠悠。

轵关陉不单是军事通道,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沟通河内和河东的人员和物资交流通道。

三家分晋之后,河东、河内归了魏国。轵地先归韩,后属魏。由于轵地气候和水土条件优于山西,因而不断有三晋居民移入,经过魏国的苦心经营,轵邑逐渐“富甲一方”,成为与温、大梁并称的“天下名都”。河东通往轵地的道路,之所以叫“轵道”就与轵地富足有关。《孟子》中梁惠王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惠王称自己治理国家“尽心焉而已”,遇到饥荒,就在两地之间不停地转移粮食和百姓,对魏国而言,轵关陉就是其转运物资的唯一通道。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轵道上发生的有重大事件也不胜枚举。

如《左传》:“八月乙亥,晋襄公卒。灵公少,晋人以难故,欲立长君……使先蔑、士会如秦,逆公子雍。贾季亦使召公子乐于陈,赵孟使杀诸郫邵。”公元前621年,晋襄公病逝,留下了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夷皋,晋人认为晋国几十年的动荡都是因为国君太年轻,就想立一个年龄大的。执政的赵盾想立寄居在秦国的公子雍,贾季想立寄居在陈国的公子乐。他们两个都是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的弟弟,都具备当国君的资格。赵盾派先蔑、士会到秦国,去迎接公子雍。贾季也派人去陈国召公子乐。公子乐返晋途中,刚到郫邵,没想到却被赵盾派来的人给杀了。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附《李傕、郭汜传》记载,董承等奉献帝在安邑,粮尽,“乃以天子还洛阳,出箕关,下轵道。”汉献帝被董卓劫持到了长安,整日提心吊胆,董卓死后,汉献帝出了虎口又落入狼窝,被李傕、郭汜等控制,几经波折,汉献帝毅然东归,自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七月动身,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抵京,整整耗时一年。当时因殽函道不通,汉献帝不得已在今三门峡北渡黄河,先到安邑(今夏县),粮尽之后,准备东返洛阳,河内太守张杨到安邑进贡汉帝所需之物,后一路护送汉帝沿轵道回到京都洛阳。此事,《资治通鉴·六十》中也有记载,《三国演义》中详描绘得更为详细。天子车杖所经之路,必是交通大道,不然臣下是不敢让皇帝冒险的。

关于物资交流,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北方的内陆地区,只有河东(今运城)产盐,而盐是百姓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资。河东的解盐运往洛阳和河内,重要的通道就是轵道。

青铜器是周天子和贵族重要的祭祀和生活用具,铸造青铜器需要大量的青铜矿石,而晋南的铜矿区是我国铜矿资源的重要产地之一。铜矿区位居中条山东段,北纬35°19',东经111°40',海拔620米,便于开采。矿区南起胡家峪、犁耙沟,北到铜矿峪、虎坪,西自篦子沟,东到落家河。矿区南北20余千米,东西10余千米,现仍有大铜矿点30余处。 这些矿点恰好在轵道两侧附近,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百姓交往与粮食、矿石、盐等物资交流源源不断,也可以想见古轵关陉的繁忙程度。 多少年来,几经战乱,轵关毁而复建,建而又毁。到了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又置轵关,并派兵把守。1853年7月,太平天国名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北伐太平军进围怀庆(今河南沁阳),初战不克,屡攻不下。不久,各路清军赶到,为摆脱在太平军外围的清军包围纠缠,林凤祥密领太平军急速西撤,先攻占济源城,又直趋西进,经封门口、王屋、邵原进入山西,连克垣曲、绛县、曲沃、平阳等地,然后进入直隶,威逼京都。为了防范农民起义军再从中原突破轵关进入山西,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河南山西两省重新勘察轵关旧址,在两山之间重建关楼,这是轵关最后一次重建。重建的关楼以青石为拱、糯米汤搅拌石灰为浆,墙体十分坚固。关楼高四丈五尺,门宽二丈二尺,并筑左右关墙六十丈整。还在关楼左侧的南山筑炮台,右侧的北山设瞭望台,驻守步马弁兵三十名,以总兵领之,昼夜值守。此关楼,极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轵关竣工时,山西巡抚在关口立了一通“旨令碑”,亦称“告示碑”。其碑文曰:“酌定关门启闭时刻,以示限制事。照得封门口为晋豫两省出入门户,本部院前以旧关塌废,亟应修建护防,咨商河南抚部院委员,会同济源、垣曲等县合勘重新修建。兹据该委员等具报工竣,察关门启闭有常,不可漫无限制,为此,示仰弁兵及过往军民人等知悉。每日黎明开关,定昏闭关,该弁眼同上锁,无论风雨,必依时启闭。过往行人,务须留心察看,如遇实有形迹可疑,始许盘诘,送垣曲县究问。夜间分班值守关楼,兼在附近巡查,不许旷误。遇有叩关者,该弁即亲诣查询,实系本地良民,方准开关放行,该弁不得故意留难,丝毫需索,致于重咎。往来行人,也不许借端生事。有干并究。毋违,特示。”碑文中的“晋豫两省出入门户”,表明封门的重要地位。“旧关塌废”,说明封门关旧有关楼。“每日黎明开关,定昏闭关”,规定了开关和闭关时间。“夜间分班值守关楼,兼在附近巡查,不许旷误”,驻关兵士夜间也要值班巡查,语气严厉,要求明确。发现可疑人员,要“送垣曲县究问”等待,规定可谓细致,操作性很强。以巡抚之尊而立碑于此,充分说明轵关的地位和重要性。

抗日战争时期,轵关再次发挥其重要的防御功能。1938年2月,日军第十四师团占领济源县城后,迅速向西进犯。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部所属胡文郁团二营,在封门口展开阻击战,举歼灭日军700余人,缴获敌军马100余匹,使日军在封门口遭受重创,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后日军在汉奸的带领下,绕过封门关,翻越秦岭,国军腹背受敌,不得已西辙。封门关失陷后,日军继续西犯,占领邵原、垣曲后,国军凭原横岭关关墙修筑工事,与日军对峙一个多月。日军的进攻路线与古轵道路线相合,再一次说明轵道在近代的重要。

轵关之勋掌别说

近来有人提出轵关在勋掌,认为轵关陉的起点在勋掌谷,其路线是越太行、过阳城、经沁水,翼城、曲沃,到侯马。其依据的资料有二:一.《北齐书·觥律光传》载:“河清二年四月,(斛律)光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三戍。”二.《纪要》记载:“轵关,在县西北十五里。”

他们认为千百年来勋掌城是固定的,轵关只能在勋掌东边的勋掌谷中,这与《纪要》的记载一致,于是就断然认为轵关在勋掌。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研究历史问题,需考之于文献,揆之于考古,察之于情理,访之于乡野,综合分析,方能得其实。

先看第一条资料,同样的内容,《北齐书》另一处记载的却是:“河清二年三月乙丑,诏司空斛律光督五营军士,筑戍于轵关……”轵关后没有“西”字,《资治通鉴》中也有这句话,“轵关”后也没有“西”字。《纪要》之轵关条:“遣斛律光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关今废。”也没有这个“西”字。那么这个“西”字是不是衍文?如果不是衍文,笔者认为“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的断句不对。理由如下:结合北齐和北周在今济源封门一带对峙,北齐大修内、外长城的史实,此句应断为“筑勋掌城于轵关,西仍筑长城二百里。”此处的“轵关”不能理解为一个具体的关隘,应是一个地名,正如“潼关”“山海关”是关隘,也是地名一样。“仍”《辞源》注为“因循,沿袭”,此句的意思是,斛律光在轵地修筑了勋掌城,在勋掌城的西边沿袭过去的做法修建了200里的长城。斛律光率军至轵地,是为了防御北周的袭扰。他采取的措施一是筑城屯兵,二是修长城。把“关”和“西”断开,就把筑城和修长城的地点交代清楚了,也与今天封门关的遗址相符。如果按原来的断法和某氏的理解,句意则为“斛律光在轵关的西边修筑了勋掌城,又修建了二百里长城。”如此,体现不出修长城的地点,显得防守没有针对性。 揆之实情,勋掌的东边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即交地古道,《阳城县志》称其为白云古道。亦从来没有人认为它是轵关道。

还是《纪要》这本书,笔者在检索时竟发现这样一条记载:“勋掌城,在县西北十二里,轵关之东。高齐所筑以备周。旁有勋掌谷,因名。”

同样一座勋掌城,一说在轵关西,一说在轵关东,勋掌城到底在哪里?同一本书怎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纪要》确实记载:“轵关,在县西北十五里。关当轵道之险,因曰轵关……遣斛律光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关今废。”《府志》和《县志》的轵关条,均作“在济源县西四十里”。《县志》更是明确为“今封门”。史料在“打架”,到底哪个对?笔者认为《纪要》的作者顾祖禹显然没有来过济源,也从来没有人认为他是地理学家。顾祖禹在此说得很明白,他是“读史”,并没有深入实地考察,书中的记载只是从文献到文献,关于轵关的具体位置,他肯定不如清代的《县志》和《府志》的编纂者了解。诚然,《纪要》的学术价值是毋庸讳言,但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都不可能没有缺憾。唐代之前,印刷术尚未出现,典籍文献靠口诵手抄,传播越久,讹误愈多。《纪要》引用的文献舛讹之处甚多,点校该书的施和金老先生讲,他对全书反复点校六遍,花费数年时间,查阅各种书籍,写出校勘记一千二百余条。如此辛劳用功,就没有问题了吗?浙江大学谷玲玲在《〈读史方舆纪要〉校正举隅》一文中指出,经施和金老先生点校过的2005版《纪要》还存在三方面四十余处问题:一是年代、年号记录有误;二是征引文献与原书多有不合;三是地名、水名、方位记载有误。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诚不谬矣。

笔者实地考察了勋掌往山西阳城古道的济源段,走访了村中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们讲,此道过去可以挑担,可以牵牲口,但不能过车。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行军打仗还要运送大量的随军物资,这样狭窄险峻的小道,如何通过四匹马拉的兵车?这显然与文献描述的“轵关方轨而进”的情况不相符合。

关隘,是要道的标志;关楼或关墙,是关隘的重要设施,虽经千年风霜,但重要关隘都有遗址留存。但勋掌村的几位老人记忆中这里都没有关隘,笔者邀请勋掌的两位老人带路,在可能存在关隘的地方,反复探寻,最终一无所得。

前文说过,太行八陉今天都被公路甚至铁路取代,但线路走向却基本一致,部分线路甚至重合。现在可从高德地图上比较一下两条线路之远近:从济源出发,走济阳公路,经阳城、沁水、翼城到侯马,全程203公里,耗时5小时12分。而从济源出发,经王屋、邵原、垣曲到侯马,即轵关陉的大致路线,却是197公里,耗时4小时30分。两相比较,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后者只不过近了6公里,但却省了42分钟。这说明走阳城的路崎岖难行,车走不快。再从卫星地图上看,轵关陉山间断开之处非常明显,而从勋掌出发的路,则在崇山峻岭间穿行,平坦之路段极少,不符合“陉”之本义。轵关陉是古代连接河东、河内的重要通道,今天的国道327依然车马不断,反观济阳公路则冷清许多。

抽丝剥茧,云消日出。轵道,在济源市境中西部。轵道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通往山西高原的东西交通要道之一,因经轵邑、轵关而得名。轵道形成于春秋,是晋文公东行征战诸国的重要路径。《战国策·赵策》载:“秦下轵道则南阳(古代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称南阳)动。”轵道自野王(今沁阳)经轵县(治所今轵城镇),出轵关(今王屋镇封门口),抵邵亭(今邵原镇),通往安邑(今山西省夏县)等地。大约相当于今天327国道走向。它和黄河南岸的崤函道东西向平行于黄河两岸,是古代中原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

轵道,是一个地理概念。狭义上说,它是轵国河内之于晋都河东的一条要道;广义上说,则是贯通中国东西丰稿之于洛邑的一条大动脉。数千年间,这条道路几经变迁,都没有改变它的大致走向。轵道更是一条历史文化概念,它从远古走来,承载着一场场跌宕起伏的历史烽烟,上演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剧目,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的兴衰历程,更为后来的人们留下无数思想的空间。

轵道,一条中华文明之路,从远古走来,又伸向未来。(完)

(谢合鹏:济源一中语文高级教师,济源优秀教师,知名文化学者。

赵公文:市作协原主席,省作家协会会员。喜读古典历史书籍,在国家和省级报刊杂志发表上百篇作品。

李立政:原市旅游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先后出版多部著作,在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方面有所探索。)

2024-04-09 □谢合鹏 赵公文 李立政 1 1 济源日报 c_109142.html 1 轵关陉:千年古道唱大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