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积淀何其深厚。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当下,时代正在发生巨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聚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此为创作初衷,历史题材电视剧《宣武门》问世。
历经风雨沧桑的北京宣武门,名称来自东汉张衡《东京赋》中的“武节是宣”。明代重修北京内城九门时,取“武烈宣扬”的寓意命名此门,以彰显尚武精神和国家威仪。电视剧《宣武门》以生活在宣武门老街上的玉雕匠人李天顺等守护国宝级玉雕“玉石榴”为线索,展现了北京近现代的历史变迁与家国命运的沉浮。
琢人物之魂,扬文化之韵。这是《宣武门》的创作原则。拍摄该剧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让历史剧既具有深厚的底蕴,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观赏性。该剧的时间轴贯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波澜壮阔地展现了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爆发等众多历史事件,叙事方式上注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剧中的国宝级玉雕“玉石榴”寄托着人们对国运昌盛、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守护“玉石榴”,不仅是李家人的荣耀,还是中华民族坚毅精神和中华瑰宝世代相传的象征。
整部剧在制作和拍摄手法上精益求精。为了再现宣武门一带的历史风采和人文风情,工作人员1∶1搭建了一条宣武门老街。该剧呈现了老街上的各种场景和人们的生活细节,包括婚丧嫁娶、街头卖艺、小贩走街串巷、京剧表演等。主创团队根据史料,全新制作了当时八国联军的作战服装和清代贵族、平民的服装,共1.5万套。对清军血战八国联军的战争场面进行了再现:火枪齐发,大炮轰鸣,刀如林、箭如雨。另外,剧中不同年代甚至同一年代的不同场景,在色彩、格调方面有明显区分。比如,清代宫廷场面具有仪式感,风格类似油画,庄严富丽;民间场景则类似风情画,包含丰富的生活细节,质朴亲切。
在剧情铺陈上,《宣武门》大开大合,将护宝传奇和民族命运相交织,双线并进,融合众多历史文化元素,讲述了动人的故事。这里有雕琢国宝的匠人匠心,有戊戌六君子为变法抛洒热血,有战乱纷争中国宝消失背后的传奇,更有宣武门老街上街坊四邻舍身护宝的英勇壮举。一批老戏骨和实力演员饰演剧中的角色,他们塑造的人物有“里儿”有“面儿”,有筋骨,彰显了《宣武门》的史诗气质。
剧中的宣武门不仅是一个地点,还是一个历史坐标。它见证了中华民族顽强抵御外侮、不屈不挠的品格。这部剧是对历史的回溯和追忆,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致敬。
(王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