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书画

济源情——《高秀清书历代名人咏济源诗文书法集》后记

高秀清

    济源是我的家乡。我从小就生活在那里,那里的一草一木,见证着我的少年时代。我19岁赴京求学、工作,转眼间,离开济源已20余载。学习紧张,工作繁忙,我不常回家。但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回家,看到家乡的旧貌、新颜,见到我的父母兄弟姐妹,见到我的师长同学,便激发出我的欣喜与乡愁。古朴而现代的济源,熟悉而陌生的济源!济渎清清,王屋高耸,平野绿树,农舍高楼……       

    济源因为济水而得名,古济水发源于济源之西王屋山。自古以来,济水有“清”之美誉。唐代白居易曾在《题济水》一诗中盛赞济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黄庭坚亦赞济水:“河南有伏流,经营太行根。盛德不终晦,发为清济源。”古济水为中国古代“四渎”之一。在“江、淮、河、济”古四渎中,济渎亦以“清”著称。据载,自汉代起便对济渎每年致祭,是为政者隆重主持的重要祀典。唐宋间又封济水神为“清源公”“清源忠护王”。由于气候变迁,江河易道,济水作为中国中部自西向东的一条河流逐渐消失,但济水之清留在历史记载中,留在济源人的记忆中。

    济水是条古河,王屋山是座名山。在我工作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之西大厅,陈列着长达36米的大型浮雕《愚公移山》,展示着家乡王屋山的高峻与绵延。那是以徐悲鸿先生的国画名作《愚公移山》为原本,由著名雕塑家曾成钢先生用花岗岩创作的目前全国最大的室内石雕作品。我每天在国博见到这件作品,总是感到格外亲切。《列子·汤问》篇记载,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而对王屋山的巍峻高耸,卢照邻有“绝顶登临日,孤峰半倚天”,杜甫有“名山人实赞,福地语真传”,杜光庭诗曰“王屋天坛福地玄,清虚小有洞天仙。无穷胜景于人物,有感神通古今传”,不仅赞王屋之山,而且赞山上之天坛神仙、人物等。愚公移山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时至今日仍在鼓舞和激励着生活在济源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济源人为了弘扬这种精神,专门塑造了愚公移山的雕像,作为济源的城市地标。       

    名山名水名人聚,名诗名文咏济源。历史上,有很多著名诗人曾为济源吟咏,如吴均、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杜牧、文彦博、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吴国伦、尤侗、程政等,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还有一些名人曾在济源寓居,如李商隐、魏万、岑参、元好问等,留下了他们人生的记忆,也留下了大量歌咏济源的诗篇。还有出生在济源以及从济源走出去的历史名人,如卢仝、荆浩、裴休等。       

    我自幼在父亲的影响和指导下学习书法,八岁起即参加全市、全省及全国比赛,曾获得许多奖项。家乡领导的信任和鼓励,让我书写当时济源集资建校的校名,并且立了20多块碑在校园内。这些石头上留下了我书写的字迹,也留下了我对家乡的爱。20多年过去了,我读了本科、硕士、博士,书写水平有了提高。我一直在想,我以什么方式来表达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挚爱真情呢?我见到王明信先生整理的《济源古代诗词赏析》,很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从中选录出若干首极具代表性的歌咏济源山水人文的诗词(语句),书写了100多幅书法作品,出一本书,办一个展览。我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我对家乡父老乡亲的爱,来歌咏济源的壮丽山河……       

    本书中的内容以篆、隶、楷、行、草诸体书写,或整首,或节录,或摘句,独立成幅,将历代名家咏济源的诗词文字形之于书,是以书法艺术为表达手段的“济源颂”。       

    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当我用不同的书法形式来书写那些歌咏济源的有温度的古代诗文的时候,不仅仅是重温济源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是用毛笔书写来传播、弘扬济源之美。作为济源的女儿,这于我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我想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此,感谢家乡的各位领导,感谢父老乡亲,是大家的鼓励和支持,才有我今天的进步;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所有在我成长道路上给予帮助和激励的师友们,感谢国博领导的提携以及同事们的鼎力相帮!              

    乙未大雪于京西玉渊潭畔

    书家简介:

    高秀清,博士、研究馆员,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就职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工作部。       

    自小喜好书法,幼承庭训,后师从欧阳中石、卢中南、刘守安先生,以唐代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为宗,兼学他体。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艺术百家》《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书画世界》等杂志,编著《全彩中国书法艺术史》(合著)和《历代千字文·行书卷》《楷书习作评改·欧体》《历代书家诗词章法举要》《中国书法》(合著)以及全国普通高中《书法》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合著)等。参加并完成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十五”社科规划课题“中国古代书迹题跋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古代女性书法文化史”等研究撰写工作。

    名家点评:

    欧阳中石(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导):       

    我觉得,秀清的成就代表了咱们学校的成就。我几次到外面去,有人向我反映,她在电视台露面都很好。大家都很赞成她,咱们国家的项目也非常赞成她。对老师而言,我觉得学生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就是学校的成就。       

    我觉得她还要继续努力,要充分发挥她的作用。一要组织活动,要联系各方面,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靠住一家写。       

    我非常希望她做出成绩来。我也相信她能做出成绩来。

    陈洪武(中国书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秘书长):       

    高老师的书法深得传统功力,尤其是她对欧体书法吸纳很深,写得很有古意。而且我觉得她的字的结构很宽博,不像一个女同胞写的,更像一个男同胞写的,点画交代非常清晰,深得古人的韵质。我觉得最难能可贵的,是她的书法表现出来的那种干净、那种洒脱、那种自然。这在书法当中是很难求的,说明她内心世界非常平和,非常自然,非常冲淡。作为一个书法家,我觉得应该超拔,应该让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富有诗意,徜徉在那样一种境界中去创作的话,可能会摆脱功利,摆脱世俗,会变得更加隽永。       

    古人讲“书为心画”,确实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每读她的书法,我都有这样的感悟,很难得。在纷纭复杂的世事面前能够静下心来,追求自己的艺术,真的难能可贵。

    卢中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协理事):       

    她有一颗壮志之心,一定要学习书法,一定要把书法相关的学问尽自己的力量能学多少学多少。这是我当时看好她的一点。事实证明,她坚持做到现在了。这是值得肯定的。而且我觉得是付出了相当大的艰辛、勤奋,甚至克服了很多困难。对秀清,我从心里敬佩。她的付出,换来的是很灿烂很辉煌的明天。经过锻炼、积淀,她坐在央视书画频道,去给观众讲。这说明了人们对她的认可度,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       

    中国书坛的女作者还是不多。我希望她今后在书法艺术上,特别是在普及、宣传、弘扬传统文化和书法文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书法不但是艺术,更重要的是文化。书法的核心是要表现汉字的文化。她做的《一日一字》非常好。这看起来一般,实际上是意义很深远的一件事情。如果有兴趣能够了解一点的话,我们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升华。

2024-03-01 高秀清 1 1 济源日报 c_107883.html 1 济源情——《高秀清书历代名人咏济源诗文书法集》后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