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历史观念革新和技术手段迭代,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在内容、形式、传播等方面进行探索,给观众带来新鲜观感。
具体而言,历史题材纪录片在注重大历史的同时,在叙述观上凸显“微观视角切入叙述”。在内容层面,历史题材纪录片以小见大,更多关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命运起伏,以小故事映射大时代。
与传统创作惯常采用严肃庄重的叙事基调不同,当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多运用虚构、再现、戏剧化等新潮手段、轻松语态讲述历史。解说语言或突出情感色彩,或注重文学性,或融入幽默的网络用语,将传统史料拆解为易于被观众理解接受的碎片化信息。
随着数字媒体的繁荣,曾经被追捧的情景再现、动画等表现方式逐渐成为常态。在更新潮的虚拟现实、交互技术参与下,历史题材纪录片和真人秀、文化讲坛等节目样式结合,增强互动性、沉浸感。纪录片《中国》以老子与孔子的对谈揭开中国故事的序章,精心设计的畅谈场景,有树、有风、有笼罩着人物发髻衣袖的细细光辉,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一刻穿越千年清晰再现,让人感到深沉而又亲近。
不过,我们在关注历史题材纪录片故事化、趣味化的创作新潮流的同时,必须对部分创作过度娱乐化、戏说化、碎片化等不良倾向有所警惕。网络视听文艺崛起,尤其是微纪录片形式出现,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从业界精英到媒体新锐,思维活跃的青年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加入其中,让讲述历史故事的纪录片作品成为视觉实验的阵地。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创作者对历史记载中逸闻趣事、偶然事件等细碎内容表现出浓厚的研究兴趣,使叙述成了戏说,历史沦为秘史。有的创作者过于注重道具、场景、服饰等外在形式和高能、反转等戏剧手法,结果舍本逐末,导致作品新奇度有余,思想性不足。有的创作者自身历史知识储备不够,创作前期又准备不足,对历史史实缺乏基本的了解。他们以追求艺术为名,让创作脱离历史真实的基础,使历史讲述不够严谨。还有的创作者在拿捏纪实元素多少的过程中突破了非虚构的底线,大量使用剧情演绎再现历史情境的方法,使作品成了个人的艺术想象、戏剧创作,离业界对纪实精神的基本共识越来越远,引发关于“纪录片如何厘定自己的边界”“本质上的客观和真实该如何保证”的讨论。
人们观看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正确的历史知识,从具体的历史故事或人物经历中发现历史发展规律,获得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因此,创作者一方面应在历史知识的积累和正确史观的锤炼上下功夫,多方搜集史料、请教权威专家、追踪学界动态,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大致的历史脉络形成基本认识。在此之上进行艺术创作,才是有根基的创作。另一方面,在探索纪录片创作边界的过程中,要始终坚守纪实精神,以求真为底层逻辑,更多使用文物遗址、文献资料及专家学者讲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情景再现形式,并运用色调处理与字幕标注等方式,帮助观众区分纪实影像与戏剧演绎。
总之,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不应简单地说逸闻趣事,也不能沉迷于戏剧性的演绎再现,而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梳理历史脉络,探寻中华文化基因,建立今与古的联系,让历史对当代生活产生浸润,让更多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灿烂文明产生关注,进而生发出更高层面的文化自信,凝聚更加强大的前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