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让青山常在。示范区定期开展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隐患排查,严控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持续实施土壤重金属污染农田修复试点项目,已修复1000余亩农田,筛选出符合济源实际的修复和种植模式。
如今,放眼济源,一幅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乘法”聚力 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示范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进一步放大绿色效应,汇聚生态力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近日,走进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银装素裹的森林景观、康养步道让游客陈诚流连忘返。
“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93.42%,平均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1.1万余个负氧离子。在这如画的美景中深呼吸,工作上的压力、生活上的烦恼一下子就抛到了脑后,身心都得到了放松。”陈诚说。
作为森林生态和服务价值的一种新发现,森林康养完美诠释着优良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发展优势,提供更好更丰富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3年,示范区紧紧围绕“兴林富民、亲林健民”宗旨,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成功打造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沿黄干流省级森林特色小镇3个、沿黄干流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6个。这不仅促进森林资源的恢复与保护,还带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绿水青山金不换,好山好水能变现。为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示范区积极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发展多元融合的林业产业。据了解,2023年,示范区新增林下经济6.39万亩,举办各类林果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林农1000余人次,打造中药材产业基地0.21万亩、特色花卉种植基地0.04万亩,完成核桃低效林改造工程0.184万亩,新发展涉林专业合作社6家,累计成立家庭林场、涉林合作社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568家。
如今,在济源,一个个点“绿”成金的故事不断上演。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未来,示范区将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