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稳健前行’济源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现代农业高歌劲 沃野田畴满目新

本报记者 张佩佩 通讯员 赵伟伟

仓廪实而民心安,农业强则百业兴。

2023年,济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一幅粮仓满、花果丰、牛羊肥、百姓富、乡村美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这一年,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46.3亿元,同比增长2%;农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6694元,同比增长7%。前三季度,济源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87万吨、1.9万吨、5.92万吨,猪牛羊肉产量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长10.14%、16.08%、11.97%,奶产量较2022年同期增长2.78%。

守好底线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轵城镇绮里村的小麦“水肥一体化”高产示范方,看到一垄垄小麦长势喜人,与往年不同的是,麦田里铺满了滴灌带。“小麦要高产,水肥是关键。”济源市雨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东雷介绍,今年麦田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的种植模式,保障小麦中后期的水分和营养跟得上,力争亩产达到1600斤。

在加大冬小麦投入力度的背后,是种植户尝到了小麦、玉米单产提升行动的甜头。2023年,该合作社承担了百亩玉米单产提升的任务,打造了优质示范基地,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马东雷说,以往种植模式比较传统,小麦、玉米的亩产在1200斤左右。2023年,通过“玉米密植+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玉米产量大幅提升,试验田亩产突破了2000斤,实现了亩产“吨粮”,超出了预期。这更坚定了他的发展信心,今年计划新增500亩土地,希望能有更好的收成。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济源市优质粮食产业专家组成员、高级农艺师丁前林说,济源大力实施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行动,农业农村部门推广了隔年深耕秸秆还田土壤培肥技术、玉米条带错位密植精播技术、“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病虫草害一体化”绿色防控技术等,使广大种植户鼓足了干劲,得到了实惠。

2023年,济源小麦播种面积为32.85万亩,小麦产量达2.523亿斤;秋粮播种面积为33.75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为1.15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66.6万亩,粮食产量达5.04亿斤,超额完成省政府粮食安全生产目标任务。强化蔬菜等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价监测运行,主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完成0.52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

聚焦特色 打响农业产业优势品牌

蔬菜种业振兴,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内动力”,济源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实施订单生产、订单收购、订单销售,订单化比例达到100%,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目前,已与20多个国家和组织建立了长期“订单生产”关系,蔬菜制种类别发展到30余类、1000多个品种。

(下转第二版)

2024-01-24 本报记者 张佩佩 通讯员 赵伟伟 “‘稳健前行’济源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 1 1 济源日报 c_121683.html 1 现代农业高歌劲 沃野田畴满目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