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驿站

豆腐如玉

林冬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在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润,草木丰茂。先民们对菽也是充满了眷恋,早早引入田园,勤劳耕作,开始了广泛种植。想那久远的第一捧豆香,当是最初的人间真味吧。

天生五谷以养民,中原的原生物种——豆,历经百千研磨、咸苦浸染、重石压制,最终生成了营养丰富、滋味淳厚的豆腐,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贵”。

豆腐是豆子的衍生物,最早的记载源自五代谢绰所著《宋拾遗录》: “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安始传其术于世。”淮南王即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善道学,好炼丹,集千位宾客方士于麾下,曾主持编撰我国古代哲学著作《淮南子》一书。据《淮南子·宋人好善》载,刘安在炼丹时以黄豆为汁培育丹苗,豆汁偶与石膏相遇,形成了鲜嫩绵滑的豆腐。

这一段金风玉露般的恰相逢,或有意,或无意,都是天养百姓,造物赐福。但是,一般的普通百姓,平常也是不做豆腐的,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奢侈”一次。

我的家乡在洛水之滨,自古就有种黄豆的农事。广袤的黄土地上,一大片一大片的黄豆长势肥沃壮美。由于黄豆生命力强,生长起来有一种不管不顾、肆意茂密的洒脱,有经验的老农都知道这么一个法子,如果哪片田地里野草较多,来年种一季黄豆,就能把野草捂死。乡民们如果说起某件事情被做砸了,就会用到一句俗话“晾到豆儿地了”。

农家做豆腐,重在一“磨”,民间称“磨豆腐”,需要用大锅大灶,大缸石头,还要有十字架撑着的滤布,因此场地要阔,人力得足,所以往往需要两三家联合制作。腊月的风冷得很,人们发扬豆子“不管不顾”的精神,拉回柴木,担井温水清洗石磨,垒起锅灶,还要搬来几块石头,让石头也享受一下清水沐浴之乐。器具齐备后,大家就开始风风火火地磨豆子、煮豆浆、点卤,过滤、压制。豆腐的做法自古同道,记载较详的在李时珍笔下:“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盐卤汁或山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

对孩子们来说,这些磨啊、煮啊,倒也没什么,平时做饭也见过。只是看着白色的十字滤布被高高吊起,在大人手中不停翻飞,孩子们就忍不住了,上蹿下跳,梭行其间,毕竟这个太稀奇少见了。但欢娱极短,马上就会被大人毫不留情地赶出去。因为豆子太金贵了,洒不得扔不得,一旦碰翻了就是作孽。

忙活一天后,寒气凛冽的夜晚来临,孩子们在梦里都听到了滴滴答答的沥水声。第二天,被压制一夜的豆腐鲜嫩地展现出来。真真是“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洁白如玉,醇香无比。人们从豆腐上看到了福气满满的人间美好。

豆腐,在古时的别称很多,有菽乳、黎祁、膏乳、离祁等,唐宋时称豆腐。“黎祁”和“离祁”是一个意思,据说刘安偶然发明豆腐后,感到很“离奇”,所以暂称之。宋人陶谷为我们记述了安徽青阳县“洁已勤民”的县丞“日市豆腐数箇”的事儿,当时人们因豆腐可与羊肉媲美,而称“小宰羊”。只是不知道宋代的豆腐究竟有多大,竟能让县丞大人每天买数个来食。

食以养德,在学养深厚的古人眼里,豆腐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品,更是智者通过豆腐表象下蕴含的意,悟出对精神境界的感知和追求。元末“龟巢老人”谢应芳,盛赞其为“素醍醐”,意为吃豆腐犹如醍醐灌顶,让人彻底觉悟。明儒刘宗周以豆腐入道,悟出简约于食、克己寡欲的道理。清人胡济苍则是以一句“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赞美豆腐由磨砺而出,方正清廉、不流于世俗的澡雪精神。而在“清初六家”之一查慎行心中,一身清淡、通体莹白的豆腐,是淡泊、豁达的象征。他将豆腐哲学提升到了人生最高境界:“须知澹泊生涯在,水乳交融味最长。”

莫将腐乳等闲尝,一片冰心六月凉。两千多年间,蔓生万物,人文璀璨,豆腐如玉、以柔养德的真味也深融其中,泱泱至今。

2024-01-23 林冬 1 1 济源日报 c_106858.html 1 豆腐如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