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健康

社会公众手足口病防治

一、基本知识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愈后良好。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至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这些病人多由EV71肠道病毒感染引起。

3.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健康儿童主要通过接触病人、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病人使用过的物品等方式被感染。

4.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和心率增快,出冷汗,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及血糖升高等,是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病儿,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出现这些症状,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5.托儿所、幼儿园、早教机构、学前班和小学是易感儿童聚集场所,极易发生手足口病集聚性病例和暴发疫情,流行季节和年份,必须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全面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6.目前,仅有针对EV71肠道病毒的疫苗,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儿童及其家长、托幼机构和小学的预防工作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病人的治疗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二、爱国卫生知识

1.春季爱国卫生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爱国卫生运动重点。

2.“清扫死角、清除垃圾、管理粪便、整治污水”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爱国卫生主题。

3.预防手足口病,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少年儿童都要养成“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的个人卫生习惯。

4.保持家庭卫生,做好环境卫生,注意个人卫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疫情控制

1.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做好病人隔离治疗,不与病人接触并减少与病人家庭成员接触是控制传染源的最好办法。

2.学龄前儿童极易感染手足口病,家长要加强自家儿童管理,避免与病人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成人也尽量避免或减少与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的接触。

3.托幼机构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病人所在班级应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病人,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应全校停课10天。

4.在手足口病病人发病前后与其有过接触的儿童,其家长要加强自家儿童观察,发生异常要及时就医。

5.每个人都有配合疾控机构及其他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开展手足口病等传染病调查处理的责任和义务。

2024-01-17 1 1 济源日报 c_106656.html 1 社会公众手足口病防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