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摘

“欧洲的孔子”伏尔泰

伏尔泰是近代以来法国思想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宏富,被称为“法兰西思想之王”。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伏尔泰是其笔名。1694年11月21日,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年少的伏尔泰已开始显露出思想独立的特质和极具锋芒的个性,经常即兴作诗讽刺时弊,初露文学才华。

1717年,伏尔泰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在这部剧本中,他首次以伏尔泰为笔名,这是他的法国南部家乡一座城堡的名字。1718年,《俄狄浦斯王》在巴黎上演,引起轰动。

1753年,伏尔泰在位于法国和瑞士边境上一个叫凡尔纳的地方置办了一处房产,定居下来。此后,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启蒙运动中。他撰文并印发小册子,痛斥天主教会在宗教外衣之下的种种恶行和对新教徒的残酷迫害,同时热情洋溢地支持和参与年青一代的启蒙运动,以其持续不断的斗争和大量作品引领一代风气。

伏尔泰还是当时欧洲少数能够超越西方文化自身界限,将目光投向东方,并从东方文化中寻求人类智慧之光的智者。尽管并没有游历过中国,但伏尔泰通过阅读一些翻译书籍和记述,对代表着东方文明的中华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和好感。伏尔泰对孔子给予了高度敬意和评价,在《风俗论》中,他驳斥了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礼仪的极大误解。伏尔泰还引进和改编了中国的戏剧故事《赵氏孤儿》,写出剧本《中国孤儿》。由于伏尔泰为传播中华文明、推动启蒙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使得他被称为“欧洲的孔子”。

1778年2月10日,84岁高龄的伏尔泰在巴黎去世。临终前,他叮嘱人们把他的棺材的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这样,如果上帝让他上天堂,他便从教堂这边上天堂;如果上帝让他下地狱,他便可以从棺材的另一边悄悄溜走。直到临终,他都不忘对自己诙谐一把。(《光明日报》 任昕)

2023-09-15 1 1 济源日报 c_102336.html 1 “欧洲的孔子”伏尔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