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党旗高扬显担当 踔厉奋发启新程

(上接第一版)

推动其他领域党组织全面进步。深入推进模范机关创建,积极开展“五比一争”“三大一实”“最强支部、最优党员”“清廉机关”创建等活动,持续推动机关党建走在前、作表率。着力强基固本,实施机关党建协作共建,开展“逐支部观摩、整系统提升”,培树机关党建工作品牌,举办机关党建论坛、建党100周年红色经典诵读、“喜迎二十大、奋进新时代”微党课比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着眼服务中心大局,健全三个党建责任工作清单,深入实施“四个一线”岗位建功活动,推行城乡党建结对共建模式,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建功立业。扎实推进区直单位和重点企业互派干部锻炼工作,大力实施“标杆示范带动行动”,创新开展两新组织“五星”党组织创建,推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两个覆盖”有形更有效;坚持党对高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济源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从严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认真抓好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管理各项工作,严格实行发展党员“双推双评三全程”,实施党员队伍“育苗”计划,建立“区统镇选村培”机制,实行提级管理,加强对发展党员重要节点的审核把关。不断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增强党员理想信念,精心制作的党员教育电视片《37年坚守,只为一个梦想》和《印记》连续两届获得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交流活动一等奖。创新推行党员“五事争先”先锋指数考评管理,深入开展“先锋课堂”活动,实施农村发展党员违规违纪问题排查整顿,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引导广大党员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联系服务群众中挑重担、当先锋、打头阵。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党员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各级党组织扛稳扛牢政治责任,广大党员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汇聚起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取得了一次次重大胜利,用行动践行着“我是党员我先上”的铿锵誓言。

提能力 促发展 干部队伍善作善成

8月11日,在示范区基层锻炼选调生座谈会上,25名基层选调生在一起畅谈工作感悟、分享成长历程,更加坚定了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信心和决心。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进入新时代,示范区坚持把选贤任能作为关系全区事业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全面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一体推进干部选育管用工作,持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着力锻造堪当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坚持选准用好干部——

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设置领导班子政治建设、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正向、负面指标,把辨识难、定性难的政治素质具象为“看得懂、易理解、可评判”的日常行为表现,确保选出来的干部政治过硬。严格标准、程序,高质量做好市镇两级党委、人大、政府和市政协换届工作,实现领导班子结构优化、功能增强。扎实做好示范区机构改革、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干部配备和干部日常调整等工作,一大批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使用,区直部门和镇(街道)领导班子结构功能更加优化。

锻造干部能力作风——

全面提升干部队伍能力本领,实施“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计划”,举办专业化能力培训班80余期,培训干部1.5万余人次。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对标学访”活动,持续组织基层干部赴先进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开阔眼界视野。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实施“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提升”活动,组织开展各类综合演练、技能竞赛活动137次,各类学习培训活动覆盖17万余人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切实提升能力、锻造作风。

做好年轻干部培养选拔——

不断强化公务员考录主渠道的源头管控,提升新录用公务员质量,统筹做好选调生招录培养管理工作,探索实施聘任制公务员制度,持续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选树了李向阳、刘万玉等一批全国、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着眼事业长远发展需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针对年轻干部新参加工作后职业方向不清晰、岗位不适应,实践历练不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较弱、群众工作经验不足等实际问题,大力实施“青苗培育”工程和“双导师帮带机制”。通过精心“育苗”、多岗“培苗”、压担“墩苗”、跟踪“护苗”,200余名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进入组织视野,50余人走上区管领导岗位。如今,济源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为各项事业接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严管厚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人事相宜,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完善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对换届后镇(街道)领导班子进行跟踪考核、届中分析。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在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等重大斗争、重大任务一线和急难险重岗位精准考察识别干部,凝聚担当作为力量。制定《济源市进一步激励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十条措施》,开展“干部回家·部长谈心”活动,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传递组织关心关怀,常态化分析研判领导班子建设情况,推进落实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激发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春风一到便繁华,千山融雪满城花。示范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焕发蓬勃生机,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过硬的能力素质、更加严明的纪律作风、更加饱满的精神斗志积极担当作为,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业绩。

建机制 优生态 人才工作蓄势成势

8月27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济源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挂牌成立,济源将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人才引育、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当前,济源人才总量达到了18万人,占人口总数近25%,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达116家。

为确保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持续显现,济源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政策先行深化体制改革——

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政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济源示范区构建高质量人才发展体系若干措施》,明确支持人才发展33项措施,并制定配套操作指南,全面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1+1”人才发展体系,以政策体系为支撑,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优化人才评价方式,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引育并举广揽各方英才——

大力实施“智汇济源 筑巢引凤”人才引进提升行动,打好柔性引才、以才荐才、平台聚才“组合拳”,不断加快人才集聚。开展创新平台梯次升级行动,支持济源市科学院优先发展,推进科研平台升级晋档,济源纳米材料中试基地总工程师张治军教授主持的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豫光集团党委坚持党管人才,采取党员“揭榜挂帅”方式带领60余名研究生人才在新材料技术研发上攻克难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绿茵种苗联合中国工程院建设的“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成为全国唯一的蔬菜良种繁育院士工作站;济源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研究院入选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探索建立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2020年在深圳挂牌成立济源驻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工作站,凝聚“引凤还巢”发展合力。

优化生态实现拴心留人——

坚持用心用情服务人才,创新建立组织部首席人才服务官和相关职能部门人才服务专员、代办员制度,推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开展“王屋英才”人才沙龙活动,着力解决人才关心关注的子女入学、配偶择业、医疗保障等问题。在微信小程序上线运行“王屋英才码”,为人才提供税务、金融、子女安置等多项服务,实现了“一码集成”“掌上办结”,有效提升了人才服务数字化水平,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了“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如今,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的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人才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优势。

银发丹心绽芳华,夕阳生辉更有为。济源持续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积极开展“二十大精神大家谈”“学思践悟二十大·中原银龄再出发”等主题党日活动,激发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新活力。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工委指导作用,72个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全面完成换届,选出过硬班子。打造“洪森诵读”沙龙、“红枫”老干部党员志愿服务队、花园社区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品牌,中国关工委充分肯定济源关工委“愚公家乡好少年”评选活动,授予苗洪森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称号。一大批老干部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在科技服务、文化教育、城乡建设等方面献智出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银发力量”。

打铁还需自身硬,千锤百炼始成钢。示范区党工委组织部始终坚持从严治部,创新实施“双创双提”行动,创建清廉示范机关,举办“新时代愚公·学习论坛”和“五分钟微论坛”,开展经常性政治体检和“新愚公杯”评选活动,着力打造“六型”组工干部,为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历史浪潮奔涌向前,奋斗之歌永不停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济源组织系统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以愚公移山之志、敢为人先之姿、勇立潮头之心、奋楫扬帆之力,忠诚履职尽责、踔厉奋发前行,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努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济源的发展胜势。

2023-09-12 1 1 济源日报 c_102150.html 1 党旗高扬显担当 踔厉奋发启新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