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风动漫电影《长安三万里》凭借唐诗自带流量和唐代“华语顶流”诗人们的狂热粉丝,迅速在各个年龄阶层出圈走红。影片以观众相对陌生的唐朝诗人高适视角缓缓展开,跟随高适,长安的繁华气派、扬州的温柔妩媚、塞北的辽阔苍凉、千里江陵的清风浩荡在一帧一帧的动画间栩栩展现。这个和李白风格迥异、性格截然不同的“小众诗人”,亲眼见证李白少年出川时白衣怒马行千里,中年名酒肆里敞衣醉酒恣尽欢,暮年火堆前长叹英雄将迟暮。高适不仅仅见证了李白的出世和入世,高光和至暗时刻,更见证了大唐的荣辱兴衰。
以《长安三万里》为代表的国风动画电影火热的背后,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魅力,更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为我们指明了文创作品高质量发展的潮流方向。
尊史求实是前提。创作者必须下真功夫深入考证历史、查阅历史资料、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长安三万里》主创团队多次深入陕西、四川历史博物馆采风,参考了100多本唐朝的文化书籍和各类出土文物,从人物身形、主角衣服的布纹花样、唐制形制到不同身份的妆容发髻,整部作品的服、化、道等都经过了详尽严格的历史考证。比如整片中人物形象都是典型唐代画卷里的上半身长,下半身短,小腹微凸,颇有《步辇图》人物风格,没有因为年龄、胖瘦,或者为了迎合当下审美流行的“九头身”细腰长腿,刻意改变身形。不仅如此,创作者精准把控细节,盛唐时与友书信、宴客之道、待客之礼等传统习俗也得以真实还原,成功塑造了千年长安的盛世风采。唯一遗憾的是,为了强调诗在长安在,影片把历史上李白杜甫在洛阳发生的事情“艺术”到了长安。
情感共鸣是根本。文创流行,重“形”更重“情”。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作为文创产品的主要受众方,也是当下文化圈的发言方,明白普通年轻人的情感诉求,贴合当下时代发展的感知体验,寻找挖掘作品传播的“记忆点”,才能打造“情”入人心的好作品。片中,李白获大赦之后,满头白发,站在摇曳的孤舟之上,吟出千古名句“轻舟已过万重山”,电影院里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落泪。已不惑之年郁郁不得志的高适在李白人生最风光之际,因李白信里“快!快!快!”三字,便快马加鞭去长安寻李白。在胡姬酒肆里,他看到李白和新的朋友们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早已忘了十年之约,便离开酒肆,形单影只地走在萧条的街道上,强烈的情感共鸣让观众在高适落魄的背影中仿佛看到了自己。
文化传承是灵魂。高质量的文创产品,不管面对哪种题材和类型,都要让作品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让中华优秀文化成为作品的“根”和“魂”。此部影片中一共提到的诗词有48首之多,其中有25首如《静夜思》《春晓》等为人所熟知,还有13首如《别鲁颂》《别韦参军》等比较陌生,但首首格调高古,用词典雅,语句优美,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影片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一个一个散落在各处的遗珠,让人在不经意间遇到惊喜。电影的结尾处,高适的小书童仿佛代表的就是每一个我们。他童言无忌地说:“王维的,我读不太懂。”高适说:“以后,以后都会读得懂的。”因为这些诗词已经深深地潜入我们的血脉中,印在我们的基因里。我们儿时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诗词,在长大后某地某天某个时辰,会突然从脑海里蹦出来,让我们感悟到其中蕴含的真意。
技术创新是突破。文创产品要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实现转化,就要在结合时代元素创新形式表达上下功夫。片中将动画技术与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主人公吟诗画面频繁使用水墨画风格定格动画,从三维动画回归手绘的水墨画,将诗词回归到“意象”之中,熟悉的诗词得以在动画表达的张力中再现,更是一番新的观影体验,如高适在战友几乎战死,退兵回到军营,却看到将领在开心饮酒怀抱美人,愤然写下“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通过叠化将昏暗驿馆中高适愤慨写下的诗和腥风血雨、战火连天的生杀现场相融合,传统水墨画渲染着将士们殷红的血液,虚实结合,更能感受到高适辞军时的心痛、绝望、甚至悲愤。
从《白蛇》《哪吒》到《长安三万里》,从《知否知否》到《梦华录》,从《上新了故宫》到《只此青绿》《端午奇妙游》,优秀的文创作品一直在前行。正如《长安三万里》中高适始终记得十几岁时和李白一起立下的“大鹏之志”。功成名就后,他和书童站在“千里江山”之前,许多大鹏鸟向他们飞来,象征着他胸中“大鹏”始终在,长安也一直在。同样的,好的文创作品始终在,优秀传统文化也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