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

文明之路——来自柿槟村的报告

◆赵公文

她从上古走来,风尘仆仆,历尽沧桑。她带着历史的坚强,走过万千年的艰辛,创造了岁月辉煌。那高贵的血脉,传承了不朽的生命,也把文化光大发扬。

柿槟,一个充满神奇的村庄,一个印记着伟大文明的村庄。

帝都之风

盘古的鼓角,早已远去。盘溪河的涛声,依然回响。人们说,盘古先祖就在柿槟村后的盘山上开天辟地,繁衍了最早的部落民族。

这就是今天的盘谷寺。

盘谷寺创建于公元479年的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不知建于何年的盘古嗣,供奉着人类先祖盘古。

北魏时期那年冬天,佛教来到这里。

盘古嗣与盘谷寺不知共存了多少代,几经迭命起伏,晨钟暮鼓,取代了晨鼓暮钟,盘古嗣只剩下一块石碑和角落里的冉冉香火。人们在祈祷声中,静守着先祖圣地。

三皇陵,静静地耸立在太行山前的台地上,燃烧的冉冉香火,一直延伸着柿槟人的精神。

三皇庙就在柿槟村后那个山头平坦的草甸上。

人们感恩先祖的圣迹,年年岁岁,栽植象征万古长青的柏树,郁郁葱葱的柏林,就像千军万马,守护着三皇庙和三皇陵。

山下,盘溪河边矗立着一座庄严的五龙庙。

五龙庙的旧址在三皇庙的背坡,最早叫五帝庙,供奉着中央上帝轩辕黄帝、东方上帝太皞青帝、南方上帝炎帝赤帝、西方上帝少昊白帝、北方上帝颛顼黑帝。

柿槟人习惯把先祖圣贤视为真龙天子,所以五帝庙也叫五龙庙。

20世纪60年代建设焦枝铁路,五龙庙被请到了今天的盘溪河边,神像也塑以青龙、赤龙、黄龙、白龙、黑龙。

岁月远去,红尘又来。三皇五帝在柿槟人虔诚的祈祷声中,观望着盘溪河水的起起落落。

柿槟村的旁边是中国第一个帝国之都。

《竹书纪年》上说,少康十八年,迁于原。二十一年,陟。羲和7年帝宁即位,居原。五年,自迁于老丘。《路史·后纪》说,少康“在位四十有六岁”。《华夏文明·中国远古帝王详细年表与疆域通考》也说,少康出生于公元前2132年,逝世于公元前2087年,在位46年,是夏代诸王中在位时间昀久的君主。

少康迁原,定都在盘溪河畔。他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奠定了少康中兴的先史。有专家考论少康去世之后,葬于西边的山地上。这座山叫陵山,直到今天,这座山依然延续着陵山的名字。

少康的儿子杼,继承帝业,居住在原这个地方,没过多久,杼把帝都从盘溪河上游迁到下游,在与济水交汇的地方,建立了新的都城。柿槟,就在两座都城之间。

盘溪河上游和下游两个都城相距两公里左右,上都在今天的克井镇原昌村,下都在济水之源的北海街道的庙街。专家认为,无论是原城上都还是原城下都,柿槟,都应当是城邑之门户。

专家们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柿槟和柿槟周边,留存着远古时期大量牲物骨物化石和石器。这里极有可能与古人类易物贸易有关,人们猜想这里可能是古人类进行交易的市场。

位于杮槟村四公里处的奉仙观,始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由唐代著名道学家小鲁真人施建。

奉仙观三清大殿,重建于金大定24年(公元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大石柱上置硕大斗拱,单檐悬山造,为河南最古老的三座木结构建筑之一。奉仙观大殿有一绝,绝在于选材。荆木、柿木梁,枣木、桑木柱,更奇的是,它们都是用树根做成。

中国古建专家梁思成评价说:“手法豪放,运思奇特”。

奉仙观柿木梁,长9.1米,直径0.76米,就采于柿槟村。

奉仙观三清大殿由道人贺兰栖真采修。相传,贺兰栖真道术很高,深于老庄,善于辟谷吐纳,能点石成金。在建三清大殿时,需要把杮槟挖出的大梁运往奉仙观,只见贺兰栖真云展一扬,八匹红马从天而来,再一扬,八马四前四后,吃力前行,但见八马个个气喘吁吁,浑身冒汗,不见绳索架板,梁木滚动,直到奉仙观前,西门一开,轰隆一声,柿木梁便横眼前,惊得众匠人目瞪口呆。

奉仙观所采用荆木、柿木梁,枣木、桑木柱,皆为济源本地材木。从此以后,奉仙观也有了另外一个名字——荆梁观。

柿槟村人以千年古木为荣,村后的老杮园,就在盘溪河北岸,新杮园在盘溪河南岸。

杮树是柿槟村人割舍不去的情结。古人说,千年秋树万年柏,还有后院它杮奶。杮树是寿命最长的树种之一,有千年不老、千年不死、千年不枯的神话,也被誉为与中华文明史一样万古长青的象征。

石刻艺术,是杮槟人的传家宝。

公元前636年,周王朝发生王子带之乱。公元前635年,晋文公出封门勤王,山南水北赐给晋国,原城和阳樊成为赵衰封地,为原大夫。从此,杮槟之地更加热闹起来。随着赵衰在济源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开建五龙口水利工程,石匠艺术便从杮槟传扬开来。

一副有力的臂膀,一双灵巧的大手,在杮槟人的奇思妙想里,变得生动而又传神。

1953年,国家地质二队在太行山地质调查中发现,杮槟村北部的多个采石坑年代久远。1968年,济源市北部孔山之南进行大寨田建设,杮槟村北山又发现三个陈旧性采石坑,都留下了先人水火之法采石和打石痕迹。20世纪90年代,杮槟村东建设焦枝铁路立交桥,在与水运村交界处,挖出大青石,疑似古人修建的河坝之堤。

这些采石工程是否与杮槟原住民有关,值得考证。

1998年,济源市城市建设部门在湨河、蟒河、渚龙河交叉地段进行河道治理,挖出长达三百米的拦堰坝,大坝清一色的青条石,石缝中填塞着黄胶泥和红胶泥泥浆物,石质被确认为与济源北部孔山相同。从石条锻造遗痕、垒砌犬牙相扣形式和红泥浆钙化情况看,这一河堰建造,应在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与春秋时期的湨梁和“湨梁会盟”相吻合。疏浚湨河、建造湨梁和“湨梁会盟”都与原大夫赵衰家族有着密切关系。

根据史书记载,赵衰封原之后,“居原、主国政”,领南阳。他虽然主持着晋国国政,但是赵衰有大量门客在济源管理着太行山之南、黄河以北的大片江山。赵衰是一个非常勤政而且有宏图大志的人。为了巩固晋国这个南大门,以便晋国图霸中原,他首先在济源疏河行水,将济源的河流和水系都归于一处,形成东流的大河,可除涝,可防洪,可灌溉,可行船,把济源建成了晋国最富有的鱼米之乡。

可以想象,原城边上的杮槟人,必然是行河筑坝的功臣,石头手艺和改造自然的宏愿结合起来,杮槟人起着决定性作用。

济源城中的南河也叫湨河。湨河从济源西北发源,沿途有多条支流注入其中。在济源市东合河之地,三河归一,水势汹涌,赵衰家族率众建起了天下最大的湨梁,《水经注》和《尔雅》都说,“梁,莫大于湨梁”。历史上“湨梁会盟”春秋时期的一次大事件,公元前557年,11个诸侯国在这里结盟,可见湨梁名冠天下。

那么,湨梁一定有杮槟人勤劳与智慧。

作为原国国邑之地,杮槟人的石匠手艺,得以充分发挥并在劳动实践中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具有艺术性。

晋代京相璠蹯《春秋土地名》,说沁水属晋地。那个时候,沁口已经利用迳沁之水,从事水利。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开始了沁水水利工程。杮槟人是否也参与了水利工程,已无文献可考。但是,杮槟人坚信是他们的先人开崛了这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

济渎庙,是华夏民族祭祀水神的地方。杮槟人的石刻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有四渎,黄河、长江、淮河和济水,都是独流入海的河流。四渎之中,唯有济水发源于中原。在古人逐水草而居的千万年历史进程中,济水是惠泽中华民族最早的河流。他远离荒蛮,以平和而高雅的品质,受到世人称颂。

古人祭天、祭水、祭山的历史,遥远地无从可考。从已知的文化遗存和文字记录来看,也不少于8000年。济渎庙建造的历史,有籍可考。而作为济水源头,祭水的历史是否更长更久,恐怕这是不争的事实。

早期杮槟人可能就是济水源头的原住民。他们一定是水神的崇拜者。他们的后人继承先祖的传统,延伸先祖的文化,那也是再自然不过了。

古人祭祀,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的产生与祭祀相伴而生,几乎所有早期的建设,都与祭祀自然、天地、人相关。人们有理由猜想,远古的杮槟人在祭祀中学会了建筑。熟练中,他们把石头艺术化,成了他们专业技能,逐步成为谋生手段和文化的合成体。

时间与空间融合,济水岸边的历史建筑,无一不与杮槟人千百年来的勤恳与艺术想象有关。阳台宫,这座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道教建筑,出神入化的石刻艺术,见证着济源人民文化的灿烂和艺术的造诣。

杮槟的李姓家族,是杮槟石刻艺术的传承者。公元1573年,也就是明万历元年,李姓三世祖李靠从河邑前程村迁安于此。康熙、乾隆、道光、光绪时期,翟姓、刘姓、党姓、黄姓和另外两支李姓家族来到这里。他们一起,将杮槟的石刻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这里是杮槟村后的盘古山。盘古山下的绝壁叫盘古崖,悬崖上的摩崖石刻,就出自杮槟村李氏兄弟李士功、李士纯之手。

公元1760年前后,兄弟二人应朝廷之邀,在这千尺崖上雕刻了乾隆御书《盘谷考证》。就是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也很难相信,近300年前,杮槟的李氏兄弟靠何等神力完成了这一天造之作。

《盘谷考证》摩崖石刻,远扬了杮槟的名字,也把石刻艺术送进了皇家宫殿。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皇帝在圆明园之西,玉泉山之东建清漪园,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杮槟李氏兄弟因此应召入京,成为清漪园石刻大师。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年关来临的时候,李氏兄弟从京城回到济源,带回了《关公勒马听风》和《关公松林歇马》图。他俩在空山之上精选了两块青石,把这两幅作品刻在石碑之上,成为传世珍品。

据说,颐和园内就有这两幅精美的石刻,是杮槟李氏兄弟俩重修清漪园时的得意之作。正因为他俩对这两件作品的钟爱,当他们带着石刻钻头刻刀离开京城之时,悄悄带回了两幅美图,给家乡留下了永久的纪念,成为杮槟北山上的镇山之宝。

这是杮槟北山上的马大人陵园。马大人叫马济胜,菏泽人。以武生入伍,从勦川、陕教匪;积功,累擢江苏抚标参将、河北镇总兵、浙江提督、福建陆路提督,袭封二等男爵,获御书「忠勇廉明」赐之。年逾七旬,犹壮健,晋二等子爵,御前侍卫行走。1836年卒于官,赠太子太保,谥昭武。因其风水佳地,朝廷赐地于三皇陵下建陵园以葬其骨。陵前石门,石联,龙图,石山,石桌、石人石马石羊等石像生,雕刻精美、体量巨大、制作规范。这些精典之作,大多出自杮槟石匠艺人之手。

石匠艺术是杮槟人的传家宝,是他们的灵魂和内心深处最美的图画。艺术的天空,在杮槟人的内心里、境界中,流淌的血脉里永存着他们对石艺的追求。

其实,杮槟人广阔无边的心境、敢为人先的气魄、清明正派的做人风格、勤恳而不舍弃的精神,才是他们永不泯失的财富。

也许,千万年以来的帝都气派,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杮槟人。文化的不朽,传延了他们的性格,继续和发展了他们孝于先祖、效于先人的自律。因为:他们对帝都之风,敬畏至上。 (待续)

2023-08-31 ◆赵公文 1 1 济源日报 c_101660.html 1 文明之路——来自柿槟村的报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