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今日要闻

全力以赴拼经济 行稳致远启新程

本报记者 刘永芳

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的浪潮火热,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氛围浓烈……济源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济源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经济恢复的重要窗口期,克服经济波动起伏、环保约束趋紧等困难挑战,尽最大努力、用非常之策,全力以赴拼经济,千方百计攻难关,一路不停、一路奔跑,坚决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保持了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稳”的特征持续巩固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以什么样的状态面对困难,决定着收获什么样的成果。

开年以来,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济源因时因势及时出台相应政策,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锚定建设创新型高品质现代化示范区、七个方面作示范这一奋斗目标,狠抓复工复产、项目建设和动能释放,纲举目张抓工作、项目为王抓投资、千方百计促增长,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蓄势的良好态势。

1月19日,示范区管委会发布《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在消费、投资等七大领域谋划了100条政策措施,助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保持经济快速恢复的强劲势头。

开局即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释放出抢时间拼发展的强烈信号。示范区上下聚焦忠诚履行新时代职责使命,永葆“闯”的干劲、“抢”的状态、“干”的激情,抢抓发展机遇、用好政策空间,主动对接、及早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今年上半年,济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1亿元,税比82%,居全省第1位;生产总值完成427.9亿元,增长5.9%,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4%,高于全省3.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193亿元,居全省第2位,增长22.9%,高于全省26.3个百分点。

一串串平实的数字,阐释了成绩单背后的付出与努力;一份份稳健的“半年考”答卷,见证了济源不断向前的稳健步伐。

经济运行“进”的势头不断积蓄

4月18日,2023第二届中国济源·国际白银文化博览会盛大举行。短短四天,济源白银珠宝用品、饰品成交额超过4500万元,单日客流高峰达到5万人次。

看经济,既要看速度、看总量,更要看质量、看结构。今年以来,济源立足“农业多贡献、工业挑大梁、消费促升级”工作要求,着力推动一二三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质量稳步提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济源一产、二产、三产分别增长1.7%、6.1%、5.9%,一产稳、二产强、三产优协同发展格局日益形成。

“稳”字延续的背后,更可贵的是经济结构更优,高质量发展筋骨更壮。

从工业结构看,12家大型重点工业企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80%;高新技术产业、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5%、8.7%,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1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3.6%、21.1%,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率达35.6%、26.3%。

从投资结构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实现由负转正,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速,交通运输固定投资增长20.73%,创历史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59.8%,传统支柱产业、高载能行业投资分别下降25.4%、24.4%,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经济活力“足”的动能更加澎湃

当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济源延续了开年以来多个假日的旅游热潮,文旅市场活力被不断激发。上半年,示范区共接待游客632.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亿元。

(下转第二版)

2023-08-21 本报记者 刘永芳 1 1 济源日报 c_101248.html 1 全力以赴拼经济 行稳致远启新程 /enpproperty-->